屬性范圍(jstl名稱) |
EL中的名稱 |
Page |
PageScope |
Request |
RequestScope |
Session |
SessionScope |
Application |
ApplicationScope |
我們也可以指定要取出哪一個范圍的變量:
范例 |
說明 |
${pageScope.username} |
取出Page范圍的username變量 |
${requestScope.username} |
取出Request范圍的username變量 |
${sessionScope.username} |
取出Session范圍的username變量 |
${applicationScope.username} |
取出Application范圍的username變量 |
其中,pageScope、requestScope、sessionScope和applicationScope都是EL 的隱含對象,
由它們的名稱可以很容易猜出它們所代表的意思,
例如:${sessionScope.username}是取出Session范圍的username 變量。這種寫法是不是比之前JSP 的寫法:
String username =(String) session.getAttribute("username");容易、簡潔許多.
自動轉變類型
EL 除了提供方便存取變量的語法之外,它另外一個方便的功能就是:自動轉變類型,我們來看下面這個范例:
${param.count + 20}
假若窗體傳來count的值為10時,那么上面的結果為30。之前沒接觸過JSP 的讀者可能會認為上面的例子是理所當然的,
但是在JSP 1.2 之中不能這樣做,原因是從窗體所傳來的值,它們的類型一律是String,所以當你接收之后,必須再將它轉為其他類型,
如:int、float 等等,然后才能執(zhí)行一些數(shù)學運算,下面是之前的做法:
String str_count =request.getParameter("count");
int count =Integer.parseInt(str_count);
count = count + 20;
所以,注意不要和java的語法(當字符串和數(shù)字用“+”鏈接時會把數(shù)字轉換為字符串)搞混淆嘍。
EL 隱含對象
JSP有9個隱含對象,而EL也有自己的隱含對象。EL隱含對象總共有11 個
隱含對象 |
類型 |
說明 |
PageContext |
javax.servlet.ServletContext |
表示此JSP的PageContext |
PageScope |
java.util.Map |
取得Page范圍的屬性名稱所對應的值 |
RequestScope |
java.util.Map |
取得Request范圍的屬性名稱所對應的值 |
sessionScope |
java.util.Map |
取得Session范圍的屬性名稱所對應的值 |
applicationScope |
java.util.Map |
取得Application范圍的屬性名稱所對應的值 |
param |
java.util.Map |
如同ServletRequest.getParameter(String name)?;貍鱏tring類型的值 |
paramValues |
java.util.Map |
如同ServletRequest.getParameterValues(String name)?;貍鱏tring[]類型的值 |
header |
java.util.Map |
如同ServletRequest.getHeader(String name)?;貍鱏tring類型的值 |
headerValues |
java.util.Map |
如同ServletRequest.getHeaders(String name)?;貍鱏tring[]類型的值 |
cookie |
java.util.Map |
如同HttpServletRequest.getCookies() |
initParam |
java.util.Map |
如同ServletContext.getInitParameter(String name)?;貍鱏tring類型的值 |
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如果你要用EL輸出一個常量的話,字符串要加雙引號,不然的話EL會默認把你認為的常量當做一個變量來處理,
這時如果這個變量在4個聲明范圍不存在的話會輸出空,如果存在則輸出該變量的值。
屬性(Attribute)與范圍(Scope)
與范圍有關的EL 隱含對象包含以下四個:pageScope、requestScope、sessionScope 和
applicationScope,它們基本上就和JSP的pageContext、request、session和application一樣,所以筆者在這里只稍略說明。
不過必須注意的是,這四個隱含對象只能用來取得范圍屬性值,即JSP中的getAttribute(String name),卻不能取得其他相關信息,
例如:JSP中的request對象除可以存取屬性之外,還可以取得用戶的請求參數(shù)或表頭信息等等。
但是在EL中,它就只能單純用來取得對應范圍的屬性值,
例如:我們要在session 中儲存一個屬性,它的名稱為username,在JSP 中使用session.getAttribute("username")來取得username 的值,
但是在EL中,則是使用${sessionScope.username}來取得其值的。
cookie
所謂的cookie是一個小小的文本文件,它是以key、value的方式將Session Tracking的內容記錄在這個文本文件內,這個文本文件通常存在于瀏覽器的暫存區(qū)內。
JSTL并沒有提供設定cookie的動作,因為這個動作通常都是后端開發(fā)者必須去做的事情,而不是交給前端的開發(fā)者。
假若我們在cookie 中設定一個名稱為userCountry的值,那么可以使用${cookie.userCountry}來取得它。
header 和headerValues
header 儲存用戶瀏覽器和服務端用來溝通的數(shù)據(jù),當用戶要求服務端的網(wǎng)頁時,會送出一個記載要求信息的標頭文件,例如:用戶瀏覽器的版本、用戶計算機所設定的區(qū)域等其他相關數(shù)據(jù)。假若要取得用戶瀏覽器的版本,即${header["User-Agent"]}。另外在鮮少機會下,有可能同一標頭名稱擁有不同的值,此時必須改為使用headerValues 來取得這些值。
注意:因為User-Agent 中包含“-”這個特殊字符,所以必須使用“[]”,而不能寫成
$(header.User-Agent)。
initParam
就像其他屬性一樣,我們可以自行設定web 站臺的環(huán)境參數(shù)(Context),當我們想取得這些參數(shù)initParam就像其他屬性一樣,
我們可以自行設定web 站臺的環(huán)境參數(shù)(Context),當我們想取得這些參數(shù)
?xml version="1.0"encoding="ISO-8859-1"?> web-appxmlns="http://java.sun.com/xml/ns/j2ee" xmlns:xsi="http://www.w3.org/2001/XMLSchema-instance" xsi:schemaLocation="http://java.sun.com/xml/ns/j2ee/web-app_2_4.xsd" version="2.4">: context-param> param-name>userid/param-name> param-value>mike/param-value> /context-param>: /web-app>
那么我們就可以直接使用${initParam.userid}來取得名稱為userid,其值為mike 的參數(shù)。
下面是之前的做法:String userid =(String)application.getInitParameter("userid");
param和paramValues
在取得用戶參數(shù)時通常使用一下方法:
request.getParameter(String name)
request.getParameterValues(String name)
在 EL中則可以使用param和paramValues兩者來取得數(shù)據(jù)。
${param.name}
${paramValues.name}
這里param 的功能和request.getParameter(String name)相同,而paramValues和
request.getParameterValues(String name)相同。如果用戶填了一個表格,表格名稱為username,則我們就可以使用${param.username}來取得用戶填入的值。
看到這里,大家應該很明確EL表達式只能通過內置對象取值,也就是只讀操作,如果想進行寫操作的話就讓后臺代碼去完成,畢竟EL表達式僅僅是視圖上的輸出標簽罷了。
pageContext
我們可以使用 ${pageContext}來取得其他有關用戶要求或頁面的詳細信息。下表列出了幾個比較常用的部分
Expression |
說明 |
${pageContext.request.queryString} |
取得請求的參數(shù)字符串 |
${pageContext.request.requestURL} |
取得請求的URL,但不包括請求之參數(shù)字符串,即servlet的HTTP地址。 |
${pageContext.request.contextPath} |
服務的webapplication的名稱 |
${pageContext.request.method} |
取得HTTP的方法(GET、POST) |
${pageContext.request.protocol} |
取得使用的協(xié)議(HTTP/1.1、HTTP/1.0) |
${pageContext.request.remoteUser} |
取得用戶名稱 |
${pageContext.request.remoteAddr} |
取得用戶的IP地址 |
${pageContext.session.new} |
判斷session是否為新的,所謂新的session,表示剛由server產(chǎn)生而client尚未使用 |
${pageContext.session.id} |
取得session的ID |
${pageContext.servletContext.serverInfo} |
取得主機端的服務信息 |
這個對象可有效地改善代碼的硬編碼問題,如頁面中有一A標簽鏈接訪問一個SERVLET,如果寫死了該SERVLET的HTTP地址
那么如果當該SERVLET的SERVLET-MAPPING改變的時候必須要修改源代碼,這樣維護性會大打折扣。
EL算術運算
表達式語言支持的算術運算符和邏輯運算符非常多,所有在Java語言里支持的算術運算符,表達式語言都可以使用;
甚至Java語言不支持的一些算術運算符和邏輯運算符,表達式語言也支持。
%@ page contentType="text/html; charset=gb2312"%> html> head> title>表達式語言 - 算術運算符/title> /head> body> h2>表達式語言 - 算術運算符/h2> hr> table border="1" bgcolor="aaaadd"> tr> td>b>表達式語言/b>/td> td>b>計算結果/b>/td> /tr> !-- 直接輸出常量 --> tr> td>\${1}/td> td>${1}/td> /tr> !-- 計算加法 --> tr> td>\${1.2 + 2.3}/td> td>${1.2 + 2.3}/td> /tr> !-- 計算加法 --> tr> td>\${1.2E4 + 1.4}/td> td>${1.2E4 + 1.4}/td> /tr> !-- 計算減法 --> tr> td>\${-4 - 2}/td> td>${-4 - 2}/td> /tr> !-- 計算乘法 --> tr> td>\${21 * 2}/td> td>${21 * 2}/td> /tr> !-- 計算除法 --> tr> td>\${3/4}/td> td>${3/4}/td> /tr> !-- 計算除法 --> tr> td>\${3 div 4}/td> td>${3 div 4}/td> /tr> !-- 計算除法 --> tr> td>\${3/0}/td> td>${3/0}/td> /tr> !-- 計算求余 --> tr> td>\${10%4}/td> td>${10%4}/td> /tr> !-- 計算求余 --> tr> td>\${10 mod 4}/td> td>${10 mod 4}/td> /tr> !-- 計算三目運算符 --> tr> td>\${(1==2) ? 3 : 4}/td> td>${(1==2) ? 3 : 4}/td> /tr> /table> /body> /html>
%@ page contentType="text/html; charset=gb2312"%> html> head> title>表達式語言 - 算術運算符/title> /head> body> h2>表達式語言 - 算術運算符/h2> hr> table border="1" bgcolor="aaaadd"> tr> td>b>表達式語言/b>/td> td>b>計算結果/b>/td> /tr> !-- 直接輸出常量 --> tr> td>\${1}/td> td>${1}/td> /tr> !-- 計算加法 --> tr> td>\${1.2 + 2.3}/td> td>${1.2 + 2.3}/td> /tr> !-- 計算加法 --> tr> td>\${1.2E4 + 1.4}/td> td>${1.2E4 + 1.4}/td> /tr> !-- 計算減法 --> tr> td>\${-4 - 2}/td> td>${-4 - 2}/td> /tr> !-- 計算乘法 --> tr> td>\${21 * 2}/td> td>${21 * 2}/td> /tr> !-- 計算除法 --> tr> td>\${3/4}/td> td>${3/4}/td> /tr> !-- 計算除法 --> tr> td>\${3 div 4}/td> td>${3 div 4}/td> /tr> !-- 計算除法 --> tr> td>\${3/0}/td> td>${3/0}/td> /tr> !-- 計算求余 --> tr> td>\${10%4}/td> td>${10%4}/td> /tr> !-- 計算求余 --> tr> td>\${10 mod 4}/td> td>${10 mod 4}/td> /tr> !-- 計算三目運算符 --> tr> td>\${(1==2) ? 3 : 4}/td> td>${(1==2) ? 3 : 4}/td> /tr> /table> /body> /html>
上面頁面中示范了表達式語言所支持的加、減、乘、除、求余等算術運算符的功能,讀者可能也發(fā)現(xiàn)了表達式語言還支持div、mod等運算符。
而且表達式語言把所有數(shù)值都當成浮點數(shù)處理,所以3/0的實質是3.0/0.0,得到結果應該是Infinity。
如果需要在支持表達式語言的頁面中正常輸出“$”符號,則在“$”符號前加轉義字符“\”,否則系統(tǒng)以為“$”是表達式語言的特殊標記。
EL關系運算符
關系運算符 |
說明 |
范例 |
結果 |
== 或 eq |
等于 |
${5==5}或${5eq5} |
true |
!= 或 ne |
不等于 |
${5!=5}或${5ne5} |
false |
或 lt |
小于 |
${35}或${3lt5} |
true |
> 或 gt |
大于 |
${3>5}或{3gt5} |
false |
= 或 le |
小于等于 |
${3=5}或${3le5} |
true |
>= 或 ge |
大于等于 |
5}或${3ge5} |
false |
表達式語言不僅可在數(shù)字與數(shù)字之間比較,還可在字符與字符之間比較,字符串的比較是根據(jù)其對應UNICODE值來比較大小的。
注意:在使用EL 關系運算符時,不能夠寫成:
${param.password1} = =${param.password2}
或者
${ ${param.password1 } = = ${param.password2 } }
而應寫成
${ param.password1 = =param.password2 }
EL邏輯運算符
邏輯運算符 |
范例 |
結果 |
或and |
交集${A B}或${A and B} |
true/false |
||或or |
并集${A || B}或${A or B} |
true/false |
!或not |
非${! A }或${not A} |
true/false |
Empty 運算符
Empty 運算符主要用來判斷值是否為空(NULL,空字符串,空集合)。
條件運算符
${ A ? B : C}
以上這篇JSP中EL表達式的用法詳解(必看篇)就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全部內容了,希望能給大家一個參考,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腳本之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