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月,清華、南大、西交大等26所高校聯(lián)合申請設立AI本科專業(yè),國內第一批AI本科大學生即將出現(xiàn)!
如今,許多大學的計算機、電子信息等相關院系師生早已開始投身于AI研究,爭奪學術界的AI地盤,高校AI生源爭奪戰(zhàn)已然打響。
此外,智東西也從某知名AI芯片跨國企業(yè)相關人士處了解到,隨著海外第一批AI專業(yè)的本科、研究生、博士生陸續(xù)畢業(yè),他們現(xiàn)在招人的門檻比以前高了。以前AI人才短缺時,其他專業(yè)的“AI插班生”也會考慮招聘,但現(xiàn)在則更傾向于“科班出身”、有過真正AI項目經驗的人才。
在政策方面,國家《新一代人工智能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》中也明確提出要建設AI學科。今年4月2日,教育部給出具體的量化指標:
1、到2020年建設100個“人工智能+X”復合特色專業(yè);
2、到2020年編寫50本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、建設50門AI領域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;
3、到2020年建立50家AI學院、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。
目前我國各高校還沒有設置一級AI學科,部分大學開設的AI實驗班必須借助計算機、自動化、電子信息等學科授予大學學位。
北大在2003年創(chuàng)辦了設置在計算機類學科下的國內第一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(yè)。
截止到去年7月,有36家高校獲教育部批準設立的“智能科學與技術”本科專業(yè),AI相關專業(yè)方向達79個,許多頂尖高校成立關于AI研究的重點實驗室和研究院。
▲國內頂尖AI重點實驗室(來源:《2017 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》)
北郵計算機學院教授鐘義信在一篇論文中指出,為了學習理解和掌握“智能科學與技術”學科,學生的知識結構必須包含社會科學、人文科學、基礎科學、應用技術的基礎知識和綜合能力。
中科大、西電、西交大、南大、重郵、湖大、天大、南開等高校已紛紛開設AI學院或相關專業(yè)。
其中,南京大學在今年3月成立AI學院,學院今年開始以“計算機科學與技術(人工智能方向)”招收第一批本科生。
4月8日,西安交通大學在錢學森學院正式創(chuàng)辦AI拔尖人才培養(yǎng)試驗班,并于今年起開始招生,計劃每年招生40人左右。
5月,天津大學、南開大學、吉林大學等高校的AI學院也紛紛揭牌。
據(jù)西交大電子與信息工程教授孫宏濱介紹,他們將在課程設置上借鑒國外大學的相關課程,注重課程學習的深度和培養(yǎng)學生的思維,計劃加強課堂互動,培養(yǎng)學生表達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。
中國高校AI人才國際培養(yǎng)計劃也在今年4月啟動。按教育部規(guī)劃,5年內在國內高校培訓至少500名AI專業(yè)教師、5000名AI專業(yè)學生,以打造全球最大規(guī)模AI人才批量培訓計劃。
不過就目前來看,我國大多數(shù)AI學術人才集中在計算機、自動化和電子信息類院系ai,智能科學與技術還不是一級學科,AI相關專業(yè)教學和科研活動散落在其他多個一級學科中。
清華匯集了822名國際AI人才,位列世界第一,上海交大以590人排名第二。但從國內AI人才投入量來看,浙大和哈工大分別位居第一第二。這說明除清華、上海交大外大部分高校的AI學術研究還局限在國內學術圈。
▲中國AI人才投入量排名前20科研院所(來源:清華大學《2018中國人工智能發(fā)展報告》)
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常務副理事長、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楊放春曾指出,智能專業(yè)課程學時占比較少,存在著高開低走、碎片化、低水平重復的問題,這些都嚴重阻礙了中國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發(fā)展和智能技術人才的培養(yǎng)。
今年1月,在教育部公布的《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學科課程標準(2017年版)》中,正式將AI、物聯(lián)網、大數(shù)據(jù)劃入新課標,并將“數(shù)據(jù)與計算”、“”信息系統(tǒng)與社會”兩個模塊設立為必修課程。
今年4月28日,全球第一部專為中學教學編寫的AI教科書《人工智能基礎版(高中版)》發(fā)布。這本教材旨在讓中學生了解AI的基本思想、常用算法及模型,培養(yǎng)同學們對AI的興趣ai,并以實踐為導向,給學生們動手實驗的機會。
本書的執(zhí)行主編、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林達華表示,AI研究和基礎教育之間橫亙著一條鴻溝,這部售價35元的教材及其配套平臺的出版,可有助于AI教育推廣到更多的中學,使學生盡早接受優(yōu)良的AI教育。
在教材發(fā)布會上,還公布了全國40所“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基地學?!薄?/p>
▲40所AI教育實驗基地學校分布省份
從圖表中可以看出,除了這本教材的出生地上海之外,AI教育實驗基地學校的分布相對均勻,我們可以期待一下這一批試點學校的教學成果,看看是否教學資源、區(qū)域分布等問題會對中學生AI教育造成影響。
高校和科研機構是AI人才培養(yǎng)的關鍵渠道。在AI人才緊俏的當下,無論是國外的谷歌亞馬遜微軟,還是國內的BATJ等企業(yè)早已展開高校AI人才方面的爭奪戰(zhàn)。
盡管AI頂尖人才很搶手,從各大科技公司的挖角來看,谷歌挖斯坦福大學AI實驗室負責人李飛飛、阿里巴巴挖亞馬遜級別最高的華人科學家任小楓、Uber從卡內基·梅隆大學國家機器人工程中心連挖40名研究人員,這些真正搶手的人才大都來自海外,并且各大企業(yè)的招聘要求都是博士優(yōu)先。
AI本科專業(yè)入駐高校,還有可能加速AI行業(yè)人才的更新?lián)Q代。現(xiàn)階段,各家AI技術企業(yè)雇傭的AI工程師大多是有計算機、電子信息與通信、數(shù)學類的背景,在AI技術剛剛興起的這幾年,他們就像是“插班”的學生。
而當我國高校AI本科專業(yè)通過審批并培養(yǎng)一批具備綜合素質的科班出身AI人才后,這些經過四年專業(yè)AI知識和實驗浸染的學生很可能會對半路入門的AI工程師造成強力沖擊,畢竟技術和創(chuàng)新的主體都是年輕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