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么社交網絡的設計這么復雜?
來源 | 首席發(fā)言者(ID:shouxifayanzhe)
文 | 首席發(fā)言者
1
比來接二連三的發(fā)現,在好多伴侶的個人主頁下面都顯示了這么一句經典的話。
“ — 伴侶僅展示比來三天的伴侶圈 — ”
在其個人資料欄里面,微信還展示了其“個人相冊”的小圖截屏,似乎在告訴你,你伴侶沒有屏蔽你哦,但是一點進去則發(fā)現,只能看到比來三天,有種赤裸裸受騙的感覺。
難道大家都開始關閉伴侶圈,關注內心了嗎?
2
我認為不是。
微信推出這樣的功能,這是基于現實用戶的操作數據的考慮。例如我伴侶圈就有這么一類人,每次發(fā)完的內容,過一段時間就不見了,要么是刪了,要么隱藏為僅本身可見。
發(fā)一條,刪一條,其實挺累,手指操作不必然會累,但心必然非常累。
而“三天伴侶圈可見”,則是把他們的需求用功能實現了罷了,不消每次再刪了,還能順便光明正大的告訴別人,我沒有屏蔽你哦。
該功能素質上是一種閱后即焚,如果說Snapchat的短視頻閱后即焚是一種獵奇,那么微信的伴侶圈閱后即焚屬于哪一類?
3
為什么要把你的伴侶圈設置為比來三天可見?
這樣的問題其實非常敏感,這種問題不太好問,但是如果去問的話,估計得到的也一基本都是正面,或者中立的回答,諸如:
“掩護本身隱私嘛,你看現在微信里陌生人這么多,沒須要讓所有人看到啊?!?/p>
“我既往不咎,安住當下嘛。過去的已經過去啦,何必糾結呢?”
“大爺我境界高唄,才不需要別人關注?!?/p>
......
但實際上,真正的答案我認為必然隱藏在背后,是一些不肯意啟齒的東西,一種負面的情緒,諸如:
“每天看著阿誰投資人,這個創(chuàng)業(yè)者這么牛逼,感覺本身發(fā)的東西好lOW啊,他們看到我的伴侶圈會怎么想,哎呀好難受,我本身都不想看”
“我感覺我以前發(fā)的東西太沒價值了,你們不要看啊”
“我發(fā)的內容毫無營養(yǎng),那些牛逼的人必然是不會關注我的”
......
4
是的,社交網絡中,只是單純發(fā)出求關注的聲音是沒多少人看的,但是如果表示出某種優(yōu)越,而且你們愛關注不關注的姿態(tài),才更容易獲得關注。
素質上,每個人都希望UGC的社交網絡,可以成為本身PGC的社交媒體。
而事實上并不是所有人擁有PGC的能力,擁有PGC能力的人,在微博、陌陌、快手等等平臺都是紅人,獲得的關注也足夠,反而不是那么需要熟人圈的關注。
但絕大多數人,獲得關注的渠道就這么被束縛在熟人中了,所以各種需求也就來了。
5
從微信的伴侶圈來講,這些需求包孕。
陌生人不成見:所有沒有加好友的人最多只能看見十條伴侶圈,或者一條都不能看到。
屏蔽看其伴侶圈:對某些不竭獲得關注的人特別討厭,愛秀愛曬,內容毫無營養(yǎng),但是又欠好意思刪,所以有屏蔽其伴侶圈需求。
不讓其看本身伴侶圈:對某些無法刪除的陌生人,,但又不需要進入本身社交圈的不讓其看到伴侶圈。
單獨發(fā)指定可見:對閨蜜、大學同學、同事進行分組,每次不寒而栗的發(fā)送,誰能看,誰不能看。(光分組就夠累的)
單獨發(fā)指定不成見:雖然對對方開放了伴侶圈,但有些內容是不想讓其看到的,于是每次發(fā)伴侶圈還可以把指定的人一個個,不寒而栗的排除在外。
閱后即焚:以前大家靠手動完成,一條條發(fā)完之后刪掉或者設為私密,這樣可以不讓別人看到。現在有了伴侶圈半年內容可見,三天可見的選項,則直接滿足了這樣的需求。
你看,咱們的伴侶圈真實夠復雜的,不能夠體會到足夠的人性暗中的產品經理,也必然是做不出好產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