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人真正記住人工智能,或許是因為 2001 年史蒂文·斯皮爾伯格執(zhí)導那部電影《人工智能》。
詭吊的是,這部電影像極了他 1985 年為了沖擊奧斯卡為拍的文藝片《紫色》,從來都是票房冠軍、爆米花故事高手的斯皮爾伯格,沒能讓人們記住這部電影的情結(jié),只是讓大家腦海里刻下了一幅海報——用一個小男孩的剪影和身影組成的 2 個英文字母“AI”(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縮寫)。
文/張書樂(人民網(wǎng)、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)
新著有《微博運營完全自學手冊》
也許,有關人工智能的主流文藝作品(科幻小說、電影等),在這部電影中有了一個縮影——變?nèi)恕?/p>
為了一視同“人”,以下提及人工智能(無論是機器人、人造人或程序),都用他或她,而不消它。
男權(quán)與人權(quán):為何想變?nèi)说拇蠖嗍恰八?
羅賓·威廉姆斯 1999 年主演的的電影《機器管家》(又譯《變?nèi)恕?講述的就是一個機器人想要釀成人類,感受戀愛和死亡的過程。
其實,從有科幻小說開始,人工智能就從來沒有放棄過“變?nèi)恕钡膰L試。 1818 年問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《弗蘭肯斯坦》(又譯《科學怪人》、《人造人的故事》)讓它的作者瑪麗·雪萊,享受了比她丈夫、著名大詩人珀西·比?!ぱ┤R更為強悍的世界級影響力。
不信你試試背誦一首雪萊的詩句?再試試在腦海里描繪一下弗蘭肯斯坦用尸體制造的阿誰有生命、有智慧的怪物形象。對,就是阿誰有一道道手術(shù)疤痕的臉。只不過不知道為什么,在許多人的第一印象中,這個怪物就叫弗蘭肯斯坦?;蛟S是因為只聞其名、未讀其書、一知半解的緣故吧。
這其實是個被科學附體的卡西莫多,善良而巴望得到人類的認可,成為真正的人,只是最終被拋棄。在這一點上,在雷電下誕生的怪物,遠不如比他稍晚出現(xiàn)的另一個人造人幸運——匹諾曹。
這個意大利作家科洛迪 1880 年頒發(fā)的《木偶奇遇記》主人公,一直以來被當做童話人物來看待,但本色上,木頭做成的他,和尸體組成的科學怪物并無二致,都是人造人,并且都有一個共同的奮斗目標,釀成一個真正的人,并且還是一個男人。
類似這樣的形象,之后在電影、小說中反反復復的出現(xiàn),如電影《剪刀手愛德華》(1990)、《超能查派》( 2015 年)中,他們或者巴望戀愛,或者巴望自由,或者巴望融入人類,或者巴望求證出“我是誰”這個哲學命題,而演繹出一段段離合悲歡與人間喜劇。
對了,不要忘記了,還有個童話叫做《綠野仙蹤》(又譯《奧茲國歷險記》),它問世于 1956 年,其中女主人公多蘿茜的三個一起冒險的小伙伴里,就有一個沒有心臟卻有情感(人工智能)的鐵皮人,他參與冒險的原因就是想要得到一個真心,換言之,釀成有心跳的人類。此外,另一個小伙伴,沒有大腦的思想者稻草人,其希望通過冒險獲得大腦的目的,也暗喻著本身的思想(智能)獲得腦子這個象征人類思維的載體,而被人類所承認,而不是被歧視嗎!
直到《機械姬》( 2015 年)中,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智能機器人“夏娃”才以一個能通過“圖靈測試”,讓男人分辨不出是機器還是人類的形象,并且是以一個女性“她”的形象,開始呈現(xiàn)出人工智能未必都是男性,她也巴望成為人的訴求。
這某種意義上,也是導演亞歷克斯·加蘭賦予機器姬一個人類鼻祖名字的題旨吧。
或許,這是因為無論是男女作家或?qū)а?,大多會主不雅觀代入一個男權(quán)社會,以及鋼鐵等于陽剛的思維吧。
還好,在漫畫的世界里,這一步其實早就實現(xiàn)了。最經(jīng)典的或許是鳥山明的《龍珠》里阿誰人造人 18 號,這個用女性人類軀體制造出來的人造人(不完全是人工智能,依然保存了原有的記憶和知識),除了打扮與金錢這兩個比較庸脂俗粉的喜好外,最終還是和還俗了的小林愛情、結(jié)婚,并生了個女娃娃,并且還是純天然的人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