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,國內手機市場開始摒棄所謂的“免費模式”,幾乎所有的一二線品牌都在沖刺中高端市場,隨之而來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漲價潮,以及對低端產品線的縮減、優(yōu)化和分品牌運營。
不過,這場大考已經持續(xù)了一年多的時間,幾乎所有的國內品牌都試圖為自身貼上“高端”的標簽,市場上似乎形成了一條隱性規(guī)則,錯失中高端市場將是智能手機的又一場洗牌賽,同時也預示著新的機會。
數(shù)字不是全部,卻是一張殘酷的成績單
習慣了用銷量數(shù)字將手機廠商分門別類,以至于每年年終的時候,總有一兩家手機品牌在銷量成績上發(fā)起口水戰(zhàn)。誠然,銷量不是手機廠商的全部,甚至不能用來衡量一個品牌的核心價值,卻也是公司策略最真實的映射。
一個數(shù)字是,IDC、Strategy Analytics等日前紛紛公布了智能手機市場的調研陳訴,盡管給出的數(shù)據不盡相同,但全球前五大廠商的出貨量及份額排名基本一致,三星、蘋果、華為、OPPO、小米等五大品牌拿走了60%以上的市場份額,而去年這個數(shù)字剛剛超過50%。智能手機的出貨量越發(fā)的集中,特別是三星、華為、蘋果、OPPO在產品布局上有著明顯的中高端偏好,這些品牌掠走的不只是利潤,還有用戶忠誠度。
另一組數(shù)據,在Counterpoint 發(fā)布的本年7月份全球智能手機單一機型的銷量排行中,iPhone 7和iPhone 7 Puls分列一二位,OPPO、三星、小米等緊隨其后,其中OPPO R11成為7月份全球最暢銷的安卓手機。有趣的是,在銷量前五的機型中,除OPPO A57定位在中端市場,iPhone系列、OPPO R11及三星Galaxy S8,在售價上均可列入高端行列。這也表白,依托低價格支撐銷量的策略已經失效。
事實上,,在國產手機中,華為、OPPO等并非是看好中高端的少數(shù)派,聯(lián)想舍棄Lenovo押注MOTO,不難想象其對高端市場的野心;魅藍脫離魅族成為獨立品牌,意在淡化中低端產品對魅族品牌的影響;小米不停豐富高端產品線,MIX系列更是成為小米自我證實的代表作;夏普、黑莓、VAIO等等,曲線進軍中高端的品牌越來越多……
而對于銷量成績上的差別,或可以一言以蔽之:努力很重要,但路線更重要。
高端突圍,行之有效的四個戰(zhàn)略
這場轟轟烈烈的“高端突圍”,幾乎所有的玩家都意識到了標的目的所在,只是在產品、市場、技術等策略上出現(xiàn)了差異。尤其是蘋果、三星、華為、OPPO等在中高端領域盡顯鋒芒的品牌,或可以歸結出四個行之有效的戰(zhàn)略選擇。
1、完整的用戶體驗。
“用戶體驗”已經是一個用爛的名詞,且細分出了很多細則,人體工程學、UI、交互、續(xù)航、拍照等等,可以說市場上排名前十的手機廠商,早已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,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果。但在高端市場占優(yōu)的品牌身上,對用戶體驗的理解有了重新的認知,這是一個從用戶感知到品牌所在,到用戶購買產品,再到口碑傳播的系統(tǒng)性過程,而非局限在產品自己。
以線下店為例,一些手機廠商視之為銷售渠道之一,但這一角色已經出現(xiàn)了一些延伸,消費者在線下店能夠獲得更直不雅觀的體驗,比媒體評測、官方照片、配置參數(shù)等更能打動人心。駕馭這個趨勢的重心并不是進行瘋狂的線下擴張,而是優(yōu)化線下辦事,好比對銷售人員的專業(yè)化培訓、提高用戶的購買效率、降低用戶的購機成本等等,可以稱作教科書版本的可能是Apple Store,但OPPO精細化的代理策略更有借鑒的價值,包孕店面的包裝風格、與代理商的合作機制等。
2、精細的用戶需求。
產品才是商業(yè)的素質,所謂的用戶研究和應對策略,最終都將體驗在產品上,產品是企業(yè)與用戶溝通的媒介。就產品研發(fā)而言,國內流行的做法是:中高端產品傾向于自研,其他系列委托ODM生產,盡管節(jié)省了一些研發(fā)成本,也犧牲了對中低端用戶行為和用戶消費趨勢的研究。
蘋果和三星暫且豈論,其他圍攻中高端市場的手機廠商已經著眼于精細的用戶需求,華為在2014年就砍掉了不少低端機型,如今ODM模式中低端產品的數(shù)量更是被嚴格控制, OPPO等更是逆主流的選擇了全自研的形式。從低端到高端是個漸進的過程,需要掌握更多的用戶數(shù)據,精準拿捏差別消費人群的需求,好比千元機用戶向上的需求,對價格的敏感性變革等。培養(yǎng)新的高端用戶,比從其他品牌搶用戶更加重要。
3、一輕一重的產品布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