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造成偏差的原因是什么?
控制的第三個步驟是要找出產(chǎn)生偏差的原因,然后采取措施來糾正偏差。必須花大力氣找出造成偏差的真正原因,而不能僅僅是頭痛醫(yī)頭、腳痛醫(yī)腳。很多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偏差只是造成問題的癥狀,簡單地一味追求消滅偏差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。
在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時,電銷中有一個形象的說法,叫做“剝洋蔥”。要采取剝洋蔥的思路,一層一層剝下去,最終把“根原因”查找出來加以消除,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。
分析原因的工具——魚刺圖
魚刺圖又稱為特性要因圖、石川圖、因果圖等,是針對某種結果分析其原因的一種圖示工具。它是由日本質量電銷專家石川馨首先提出的。利用魚刺圖,有利于以群體的方式對問題的成因進行綜合的考察和分析,并把它們理出頭緒,分出因果層次,從最明顯的原因出發(fā),層層深入,力爭找到最深層次的并能采取改進手段的原因,然后對癥下藥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典型的魚刺圖如圖Ⅵ—3所示。
石川馨 (Kaoru Ishikawa, 1915—1989), QCC之父,日本式質量電銷的集大成者
圖Ⅵ—3魚刺圖
魚刺圖的應用程序為:
(1)把要解決的問題作為若干原因產(chǎn)生的結果,用簡短的語言給予概括,置于由左向右的箭頭末端;
(2)列出導致問題產(chǎn)生的主要原因的類型,將這些因素分別標于主箭頭的上下兩側;
(3)再尋找下一層次的原因,標在主因枝上,依此類推,逐層展開,有時可展開到3~4層。
(4)從最末一層的原因中選取和識別少量對結果有最大影響的原因,即要因,對其研究、論證,作為改進的重點對象。
在運用魚刺圖時,應注意集思廣益,廣泛收集資料數(shù)據(jù);該圖只用于單一目的的研究分析,不能多個問題共用一圖;對最末一層的原因的尋求應直至可以直接采取措施。
區(qū)分兩類原因
張華是一家全國性的服務型公司的運營副總裁。他每個月都要對各分公司的顧客滿意度進行考核。如果發(fā)現(xiàn)有分公司的顧客滿意度指標比上個月有明顯下降,他就會馬上致電分公司經(jīng)理詢問什么地方出了問題,并要求采取行動提高下個月的滿意度。
當公司的顧客滿意度平均得分從2月份的65%下降到3月份的60%時,張華給下屬經(jīng)理發(fā)去了電子郵件:“壞消息!滿意度下降了5%!我們必須馬上采取行動!我們必須給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。我們還必須為我們的服務質量的下降承擔責任。本月各分公司經(jīng)理的獎金也要隨之降低5%。當然,如果下個月的服務質量提高了,肯定也會有相應的獎勵!”
問題真的很糟糕嗎?事實是,上個月65%,這個月60%,這種簡單的對比根本說明不了任何問題??梢钥隙ǖ氖?,這位經(jīng)理所采取的措施是很糟糕的。
對于一個系統(tǒng)而言,其輸出有一定的變異或波動是不可避免的。根據(jù)變異的特點和表現(xiàn)形式,可以將之區(qū)分為兩種主要類型:正常變異和異常變異。前者是由大量微小的、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波動,具有一定的隨機性,也稱為隨機變異。造成這類變異的原因稱為一般性原因,主要受一般性原因作用的系統(tǒng)就是一個穩(wěn)定的或受控的系統(tǒng)。后者是由系統(tǒng)性原因引起的系統(tǒng)誤差造成的變異,這類系統(tǒng)性的原因稱為特殊原因。
對于這兩類變異應采取不同的對策。由于系統(tǒng)性原因而引起的變異應當查明原因,堅決消除;而由于隨機因素引起的正常變異是多種影響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,作為眼前措施是將之控制在一個可接受的范圍內(nèi),而從長遠來看,可以通過持續(xù)改進,將變異降到更低的水平。
如果不理解上述兩類原因的區(qū)別,電銷者就有可能會犯兩種根本性錯誤:
第一,把一般性原因引起的問題當作特殊性原因引起的問題來處理。這種情況下,就會人為地去干預一個穩(wěn)定的系統(tǒng),反而會增加系統(tǒng)的變異,這是一種“瞎調整”。
第二,把由特殊性原因引起的問題歸因于一般性原因,而錯失消除特殊性原因從而減少變異的機會。
采取糾正措施
對偏差原因作了徹底的分析后管理系統(tǒng),電銷者就要確定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糾偏行動。具體措施有兩種:一是立即執(zhí)行的臨時性應急措施,另一是永久性根治措施。
對于那些迅速、直接地影響組織正?;顒拥募毙詥栴},多數(shù)應立即采取補救措施。這相當于 “救火”或“輸血”。例如,某種部件一周后如不能生產(chǎn)出來,其他部門就會停工待料。這種部件如果在加工過程中出現(xiàn)了問題,就不應花時間考慮該追究誰的責任,而應采取措施確保按期完成任務。如要求工人加班加點,短期突擊,或是增添人工和設備等。危機緩解以后,則可轉向永久性根治措施,如更換車間電銷人員,變更整條生產(chǎn)線,或者重新設計部件結構等。
現(xiàn)實中,不少電銷者在控制工作中常常局限于充當“救火員”的角色,沒有認真探究“失火”的原因,并采取根治措施消除偏差產(chǎn)生的根源和隱患。長此以往,必將自己置于被動的境地。
PDCA循環(huán)——電銷的經(jīng)典模型
為了把電銷這頭大象吃到肚子里,我們采用了一種解剖的方式,即把電銷解剖成了計劃、組織、領導、控制四大職能。但是,電銷不應被視為互不相干的孤立部分。它是一個整體。我們將借助一個非常經(jīng)典的電銷模型——PDCA循環(huán)(見圖Ⅵ—4),把電銷的四大職能最終“裝配”成一個有機的整體。
圖Ⅵ—4PDCA循環(huán)——計劃、執(zhí)行、檢查、處理
在這個循環(huán)中,P是計劃的意思,D是執(zhí)行,C是測量、檢查,A是處理。我們大致可以認為P對應著計劃職能,D對應著組織職能,而C和A一起相當于控制職能。所以,上述循環(huán)是一個計劃、組織、控制的循環(huán)。看上去似乎有些缺憾,領導職能呢?
這個模型中當然也包括了領導職能。換一個角度來看,PDCA循環(huán)實際上是一個不斷上升的螺旋。舊的目標實現(xiàn)了管理系統(tǒng),再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標,一環(huán)一環(huán)螺旋上升。但這個螺旋不是在真空里轉的,而是處于一個場中。這個場便是由領導職能構造的(見圖Ⅵ—5)。由此,計劃、組織、領導、控制四大職能全部體現(xiàn)在了PDCA循環(huán)這一經(jīng)典模型中。我們在四大職能中重點討論的12個問題清晰地標注在了這一模型上。掌握了這個模型,也就掌握了有關電銷的一些最基本的認識。
圖Ⅵ—5PDCA循環(huán)螺旋上升
從PDCA循環(huán)這一模型中,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欣賞電銷學的構造之美。回憶一下物理學中的一個小知識。一個線圈在一個磁場里高速旋轉,通過切割磁力線,就產(chǎn)生了電流。這便是發(fā)電機的原理。對于一個組織來講,電銷相當于一臺發(fā)電機。通過這個PDCA循環(huán),便產(chǎn)生了源源不斷的強大能量。
電銷,就是這樣一個PDCA循環(huán)的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