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了不少答主的見解,比較中肯。系統(tǒng)性主要是說對書法學習的宏觀把握。抱庸以為,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思考。
一是理論層面。不可否認,有人從來沒對書法理論進行過專門系統(tǒng)的研究,字也寫得很漂亮。這只是技巧,或者是技藝,離開系統(tǒng)理論支撐的書寫只是手藝,而談不上書法。即使天賦過人,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,就是瓶頸和天花板,會遏制書法藝術(shù)之路。
理論在量上從無到有,才能由感性入理性,形成質(zhì)的飛躍。書法理論浩如煙海,結(jié)合自身實際,遴選出關(guān)鍵性的理論重點研究,就是方法論的問題。抱庸認為,書法的點畫結(jié)構(gòu)還是要從楷書上打基礎(chǔ),比如顏柳歐趙的書帖,黃自元的結(jié)構(gòu),是必須要深入研究的。
理論研學最大的益處在于知其可為、知其不可為。同時,也是提升審美層次,從而分莨莠、辨真?zhèn)巍⒅莱?。理論研究的主要方向應是循古道、悟古法,今人書法不足深慮。
二是操作層面。從理論到實踐不是割裂的,有人說先花個三五年把理論搞透再提筆習練,顯然是荒謬的。書圈里眼高手低的人不在少數(shù),長篇大論,夸夸其談,就是不敢曬自己的大作,能說會道,寫不出來。
理論要在實踐中升華。實際寫練是最重要的分銷系統(tǒng),是一個模仿、強化、固化、積累、打磨、創(chuàng)新的過程。首先是臨帖,臨帖就是培養(yǎng)書法的世界觀,就是掌握書寫技巧,也是參悟書法妙趣、境界、內(nèi)涵的途徑。臨帖要臨得進,也要臨得出,最核心之處在于提取筆、意、勢、境的菁華。
而后是強固。融會貫通多家體勢,揉成一格。這是個相當漫長且有趣的過程。欲求善,先求變,一邊廣吸眾納分銷系統(tǒng),一邊去粗取精,洗削凡近,重塑自已的形意。之后,再言獨創(chuàng)風格體勢。
天道酬勤。大量是書寫是必要的,比如抄書。書法有科學方法,但沒有科學手段,藝術(shù)的東西,不是算術(shù),沒有公式,沒有定律,也沒有終南捷徑。如果沒有一腔熱情,沒有鐵杵磨針的毅力,是決不會有所建樹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