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07月02日訊 林青霞在《明報月刊》發(fā)表隨筆,回顧自己初入行的時代。一出道就是主角的她未曾有過路人甲”時期,連路人甲”都沒在她的視線范圍里,真的很少有時間跟群眾演員談話,更體會不到他們的艱難”。
女孩子面臨的各種潛規(guī)則”,她也沒遇到,不過是一聽說要演性感戲就落荒而逃,一生都是自由演員,電影同時拍好幾部,都是一個人應付,選劇本、見導演、簽約都自己來,就這樣誤打誤撞,邊走邊唱,最后全身而退”。
如果這是一場作文比賽,那么梁朝偉、舒淇和林青霞三篇文章中,當推舉重若輕、有笑有淚的梁朝偉那篇《聽見流星的聲音》為首,不過要比參賽選手”的分量,那還是退隱江湖多年的林青霞為重。
其實,從傳播效果而言,明星寫影評”這樁新鮮事,已經(jīng)隨著參與者越來越多而呈現(xiàn)邊際效應遞減,但既然林青霞愿意沾染紅塵,順勢推廣一下不過是舉手之勞,又何樂而不為呢?
這兩年中國電影市場爆發(fā)式發(fā)展后,上映影片越來越多,如何在同檔期眾多影片中脫穎而出,使得前期營銷造勢成為宣發(fā)過程中越來越重要的一環(huán),影片訊息滲透到范圍多廣的人群,就能搶下影院多少比例的排片,拿下首周末多高的票房。這直接決定了該片能否打響第一槍,至于中后期票房,更多基于口碑,宣傳能影響的空間已經(jīng)不大了。
從早年的宣傳到如今的營銷,用詞的不同,顯示傳播信息的方式已從單向轉(zhuǎn)為雙向甚至多向。從營銷角度而言,砸明星是最為直觀普通的手法了,最近流行的則是砸IP——除了熱門IP的粉絲本身就是潛在觀眾外,更在于IP項目自帶話題,輕輕松松就能上話題榜,省下好大一筆營銷費用。
可對于《我是路人甲》這樣既非IP又無明星的影片,IP牌是怎么都行不通了,明星牌倒還可以派上點用場。于是,從張靜初、袁詠儀等明星的客串,到周迅錄制預告片、黃渤配音,再到如今梁朝偉、舒淇、林青霞競寫影評,這條營銷思路清晰且貫穿始終,不但一展導演爾冬升在演藝圈人脈之廣、人緣之好,更由這些明星自身的經(jīng)歷帶你一窺演藝圈冰山一角,從而呼應影片主題——廣告植入得相當巧妙。
影視行業(yè)對于營銷的需求已經(jīng)催生出一大批專業(yè)娛樂營銷公司,事實上,很多你熱議過的話題(如最近《盜墓筆記》被吐槽成護墓筆記”),都是經(jīng)由營銷公司策劃包裝而推送出爐的。
在這個社交網(wǎng)絡(luò)時代,高段位的營銷仿佛春風化雨,你主動為其轉(zhuǎn)發(fā)、點贊、大發(fā)議論,根本不自知已轉(zhuǎn)化為營銷公司的業(yè)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