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 月 10 日— 11 日, 2017 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在青島舉行。創(chuàng)辦于 2015 年的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由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教育部合作舉辦,以“ 2030 教育議程”的實現為核心目標,其宗旨是圍繞“信息技術與未來教育厘革”進行全面的技術展示與思想交流。本年的大會上,更多前沿科技表態(tài)“國際互聯(lián)網教育高峰論壇及應用成果展覽”版塊,如中國移動發(fā)布“和教育”2. 0 平臺,國內首個專注于VR教育軟件開發(fā)的企業(yè)微視酷展示了其核心技術“IES沉浸式教育辦理系統(tǒng)”,山大魯能則推出專為教師定制的網上閱卷云安排平臺。
在政策支持與本錢撬動之下,近年來,我國教育信息化市場的大幕已徐徐拉開,這一領域的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也進入野蠻生長階段,不少商業(yè)巨頭及上市公司也紛紛布局這一被遍及看好的領域,這讓教育信息化的開局“看上去很美”。但正如嬰兒的成長必將經歷蹣跚學步的痛苦,在逐漸擠出了本錢狂歡的泡沫之后,如何破解橫亙在本身眼前的發(fā)展瓶頸,不單將決定這些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們究竟能走多遠,也關乎我國整個教育信息化在未來所能達到的高度。
![](/d/20211015/f30d3e615fa965a7e1d14001513f4111.gif)
市場盛宴已經開啟
2015 年,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發(fā)布“教育 2030 行動框架”,簡稱“教育2030”,教育的使命被擴大至“全納、公安然安祥全民終身學習”,給每個人公平的機會。這一思路很快得到中國政府層面的支持和響應。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就公開體現,中國面向 2030 的教育,“應該是更加開放的教育,突破時空邊界和教育群體的限制,人人、不時、處處可學”,要實現這樣的教育,“必需深刻認識當代科學技術、特別是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,必需加大力度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,必需對傳統(tǒng)的工業(yè)社會框架下構建起來的教育體制進行深刻厘革,才能應對信息化社會的人才培養(yǎng)要求,這是實現教育現代化 2030 發(fā)展目標的必由之路”。我國《教育信息化“十三五”規(guī)劃》更是明確提出“堅持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和應用驅動”。據統(tǒng)計, 2015 年政府在教育信息化領域的經費投入已接近 3000 億元。
在政府層面的積極推進之下,本錢層面也在教育信息化領域大規(guī)模播種。據智研咨詢發(fā)布的相關市場評估陳訴顯示, 2015 年中國教育行業(yè)IT投資規(guī)模達611. 8 億元,且正以10%的年均增速增長,按此態(tài)勢發(fā)展,至 2020 年其市場規(guī)模將達到近千億元。
由于教育信息化產業(yè)屬于交叉行業(yè),同時涉及到軟件信息辦事和教育兩個行業(yè),因此目前參與其中的公司呈現多元化態(tài)勢,主要包孕傳統(tǒng)的硬件廠商、大型出版?zhèn)髅郊瘓F、互聯(lián)網巨頭、教育培訓機構以及教育科技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等等。
![](/d/20211015/211bfd1ae2be049ecd51c29198c01d26.gif)
在這其中,針對K12 的領域是投資熱點,占比高達37.7%;VR教育也是市場焦點,涉足企業(yè)上百家;近來愈炒愈熱的“STEM教育”則是另一撥生力軍,在本年的教育類融資中占據了近十分之一的比例。新東方創(chuàng)始人俞敏洪斷言,教育將是未來上市公司最多的領域之一,將出現40- 50 家上市公司,每一個巨頭將占據一個細分領域,且市值均能達到數百億的級別。
不過在紅海中航行,這其中的風險也可以想象。相關專家指出,目前國內教育信息化領域扎堆現象明顯,產品同質化嚴重,,將來一定面臨洗牌,別的,走到現今這一階段,各個細分領域遍及都面臨著需要突破瓶頸的危機。
教育工具類APP:變現瓶頸
隨著移動端辦事類產品的風聲水起,教育工具類APP一時間也如雨后春筍般冒頭,扇貝、猿題庫、百詞斬、有道詞典等一系列產品表示得尤為活躍。
![](/d/20211015/4ff9e91580f68c854b27b353a8d17b35.gif)
但據芥末堆的一項調查陳訴顯示,這類APP進入 2016 年后融資速度明顯放緩,而到了 2017 年,截至目前僅有兩家教育工具類APP放出獲得新一輪融資的消息。這固然與 2015 年第四季度那場本錢寒冬的入侵有關,但從另一層面分析,這類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也進入了需要找到變現模式的瓶頸期。
一個令此類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尷尬的現實是,這一領域的多數APP都是靠免費使用來獲得用戶粘性,一旦進入收費模式,就沒有多少使用者愿意為其買單了。對于絕大多數依靠融資吸引了眾多關注的教育類APP來說,也到了本錢要求其拿出贏利模式的節(jié)點了。
向用戶收費的道路一時走欠亨,一些企業(yè)開始嘗試“曲線救國”,利用平臺型企業(yè)的天然優(yōu)勢,通過廣告、電商與增值辦事實現贏利。有道詞典就公開體現,其廣告業(yè)務的年收入已有數億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