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/d/20211015/d73175d4bcfe830c6f55b62e2c75b3ff.gif)
曾有學者預言,人類正在進行有史以來第二次最重要的遷徙:第一次是數萬年前人類祖先走出非洲;現在,他們正面臨從物理世界步入數字世界的“大移民”。
而在第二次“移民”過程中,就像人類在現實生活里對“我是誰”的循環(huán)追問,自信息文明誕生伊始,人類就非常清楚安適告知機器“我是誰”的重要性,并不停在身份認證方式上推陳出新,發(fā)明各種密碼和數字證書。
然而,隨著人類與機器共享的“奧秘”越來越多(十年前丟手機就是換一張卡那么簡單,現在意味著整個數字世界的重構),安適系數越來越大,基于密碼的識別方式已日趨無力——如今,學術界也已達成共識,身份識另外下一幕,來自每個人的生物體征。
今天的智能手機——這一人類的“外掛大腦”上,已配有指紋識別,人臉識別和虹膜識別,而隨著十年之后整個IOT產業(yè)的井噴,以及安防領域的日趨重要,生物體征勢必成為人類分身數字世界時最嚴苛的身份認證。
大體來說,生物特征包孕生理特征和行為特征:前者包孕指紋,虹膜,人臉和眼紋等;后者對大眾稍顯陌生,包孕步態(tài)和唇語等。這些生物特征都具備很強的不變性和唯一性,可匹配于差別應用場景。今天,不妨事從中拔取幾種代表性生物識別,其中有的你可能熟悉,有的不熟悉,但不管怎樣,它們都將在未來,成為人類移民數字世界時最重要的關卡,也是守衛(wèi)人們在現實世界安適的重要利器。
跨年齡人臉識別
拋去指紋識別不談,人臉識別是最為大眾熟知的認證方式。
其實人臉識別并非易事。人類的臉部結構存在極大相似性,且心情頗具易變性,更何況差別的不雅觀察角度,,光照條件,遮蓋物(墨鏡,頭發(fā),胡須等)都會增加機器識別難度。
不過,當現如今AI已發(fā)展到“只要人類正常情況下1秒就能做的事,它幾乎也能做到”的地步,人臉識另外技術進步也令人欣喜。AI可以將人類進化而來的“直覺系統”轉為為數據分析,按照眼睛,眉毛,嘴巴,鼻子等器官特征和幾何位置關系檢測人臉,將待識另外人臉特征與已得到的人臉特征模板進行比較認證。
當然,得益于iPhoneX出色的市場教育工作,上面的事你可能都知道了,但頗值一提的是,iPhoneX那般“實時識別”遠非人臉識另外全部,當機器記住一張人類面孔,它其實可以做到更多,好比“跨年齡識別”。
舉個例子,還記得八月底,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國科學院共同主辦的人工智能節(jié)目《機智過人》在CCTV1周末黃金時段首播(足以見得人工智能在大眾認知中的滲透度……),第一集中的“御眼重明”系統便呈現了“跨年齡人臉識別”技能,用1秒就從36張圖片中選出了撒貝寧和江一燕兒時的照片。
常識是,在影響人臉識別率的一切因素里,時間是最難對抗的部分。為了實現跨年齡識別,“御眼重明”從1000多萬人的2億張人臉圖片中學習了人臉的600多個特征,再搜集幾萬對成年人與其本人小時候照片的人臉數據,提取人臉特征后,通過雙層異構網絡進行特征遷移學習,找到成年人臉和兒童照的特征空間映射關系,準確率在人臉特征清晰情況下可達95%以上。
跨年齡人臉識別有什么用?舉一個例子,你知道,許多失蹤兒童長大后,連親生父母都認不出他的樣子,但機器認得,你完全可以想象:借助“御眼重明”系統,電影《失孤》中的父母就可以不再通過持續(xù)多年的滿城尋覓,而是到公安機關錄入孩子照片,機器通過數據庫對比,尋找到匹配對象。
人臉識別技術,正在為這個社會帶去更多福祉。
遠距離生物識別
事實上,除了人臉識別,其他更“小眾”的識別方式,也在差別場景下漸次綻放,譬如在《機智過人》中出現的“步態(tài)識別”。
如果你看過《碟中諜5》,必然會對電影中“最后一道安保系統”——步態(tài)識別印象深刻:它可以對生物體的身體和步態(tài)進行360度無死角掃描,識別進入者身份。
嗯,所謂步態(tài)識別,就是只通過走路姿勢,在極短時間內,攝像頭就可識別特定對象。差別于人臉識別需要“主動配合”,哪怕一個人在幾十米外背對攝像頭,機器也可通過算法把你認出來。在《機智過人》節(jié)目里,來自銀河水滴科技的步態(tài)識別就與記憶大師袁夢PK,識別10個身高體型相似的“嫌疑犯”,21只體型毛色相似的金毛犬,以及金毛犬剪影,最終銀河水滴獲勝。
與人臉識別一樣,步態(tài)精準識別,也受益于在海量數據加持下的人工智能技術。銀河水滴就組建了本身的數據團隊,并對約十萬張差別配景下,姿勢穿著各異的人形進行了精細分割標注,如今的跨視角步態(tài)識別精度高達94%擺布。你可以想象,這項技術會在安防領域大有作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