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兩年前的“千人萬元”到本年的“千人百萬粉”,今日頭條終于意識到給“內容工人”發(fā)工資的做法,最大的受益者只會是流水線上的“做號大軍”,,而不是產出少而精的原創(chuàng)頭條號們。而真正的內容創(chuàng)業(yè)者們,也不屑于只賺取微薄的廣告分成與流量補助,他們更愿意進行粉絲運營,進而通過內容電商、知識付費、軟文等渠道變現。
我曾在鈦媒體文章《今日頭條:新行業(yè)公敵》中提到過:今日頭條的戰(zhàn)術取向是能用錢解決的,堅決用錢。無論是 8 月份一口氣簽約 300 多個知乎大V,還是 2000 萬挖角天佑,抑或是此次頭條號大會上頒布頒發(fā)明年拿出 10 億來補助悟空問答,都在佐證今日頭條簡單粗暴的“內容收購機制”。
然而,此次頭條從智能分發(fā)向智能社交,從“給錢”到“給粉”的戰(zhàn)略轉型,說明了在內容生產領域,金錢并不是萬能的。今日頭條明碼標價的“稿費”模式,不過是傳統(tǒng)媒體專欄制的翻版,出賣文字的人心知肚明:本身只是新型“碼字工”,而這是效率最低的內容變現方式。
因此,他們絕對不會放棄在微信、微博、微博等社交平臺的粉絲運營,只會打發(fā)手下的實習生來悟空問答上應付了事。僅靠慷慨“撒錢”永遠也換不來內容生產者的忠誠度,也難以提升今日頭條的內容質量,更無法提升頭條的用戶黏性。
當然,頭條培養(yǎng)百萬粉大V,也是在為單一的廣告收入之外,增加新的收入模式。終究,微博為大V導流的可行性已經得到了證明(通過粉絲頭條等工具,微博為電商大號的淘寶店帶去流量,電商大號拿出營業(yè)額的5%擺布在微博進行營銷)。而今日頭條也在本年 3 月份推出了“粉絲必見”功能,除了幫手頭條號解決“漲粉難”的問題之外,也在試水“流量生意”。
不但如此,由于今日頭條尚未形成微博、微信那樣的社交傳播機制,所以頭條號的“流量開關”幾乎都握在官方手中。頭條號們無法通過轉發(fā)抽獎、制造傳播爆款的方式來“漲粉”,官方的“流量控制權”會比微博更容易轉化為“流量抽成權”。
今日頭條初期可能會采取“流量扶持”的方式幫手一些頭條號快速漲粉,一旦形成了“流量依賴”之后,百萬粉大V只有乖乖“花錢買流量”的份兒,毫無自攬流量之力。
然而,即便今日頭條通過流量傾斜快速“堆”起了一大批百萬粉大號,它真的能夠快速補上社交短板,快速增加用戶黏性,從微博、微信口中奪食嗎?我曾經在鈦媒體文章《“挖角”微博的今日頭條能補上社交短板嗎?》中提到:資訊客戶端的用戶并沒有傳播習慣,他們更愿意做評論者而非傳播者。
如果你現在打開今日頭條,會發(fā)現首頁的第一個tab已經釀成了“關注”(雖然你打開后默認的首頁仍然是“保舉”列表),里面嚴格根據時間線顯示了你所關注的頭條號的動態(tài)和回答,儼然微博和知乎信息流的合體。
然而這里展現的除了微頭條的內容,還有大量“回答了問題”、“發(fā)布了文章”、“發(fā)布了視頻”等動態(tài),至于私人生活、社會話題評點等“社交粘合劑”則少之又少,這會讓你產生關注的并非活生生的人,而是“信息搬運工”的錯覺,情感連接與社交互動都很難建立。
在今日頭條這樣的信息聚合分發(fā)平臺上,情感解憂鋪、手工、地圖帝、新型房屋這樣的興趣號更像是一個個“面向算法”的內容機器人,只單純發(fā)相關信息,幾乎不發(fā)無關的吃喝拉撒、感悟表情等個人內容。微博之所以成為網紅電商主陣地,主要是因為要成為“帶貨網紅”,必需要在日常點滴中表現出時尚品味,拉近與粉絲的距離。
在微博上,連博物雜志這樣的機構號都在努力打造人設,而過去的頭條則是一個“反人設”的地方,因為與興趣無關的個人內容倒霉于智能保舉,所以頭條號們傾向于不立人設。
張一鳴曾經闡述過頭條號的優(yōu)勢在于內容創(chuàng)造者可以更“省心”:
和頭條號比擬,微信需要人工訂閱,很多優(yōu)質內容賬號無法得到傳播分發(fā),反而營銷號得到病毒傳播。內容創(chuàng)造者不該花費大量精力在于營銷,頭條號的機器保舉具備更大優(yōu)勢。
隨著今日頭條向微頭條的流量傾斜,本來專注于發(fā)文、發(fā)視頻的頭條號們需要花更多精力在人設運營上。個人營銷對于頭條號來說成了必修功課,而這和“標題黨”、“內容工人”需要的是差別的“技能點”,“面向算法”的內容創(chuàng)造者們不必然能掌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