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 TIME:2018-12-03 21:26
這次為大家解析微信的一個功能「伴侶圈三天可見」,從外貌到深層的思想,我都會做一個詳細的說明。
我自己并不是什么社交達人,社交產品用得也不久不多,除了微信就是 QQ,,沒其他了(比來多了個小密圈)。微博我長這么大都沒怎么用過,打開它的次數屈指可數。
不過,近些年的社交產品真的變革非常大,光說微信,從文字聊天到語音聊天,現在甚至都可以視頻了。其他各類社交產品的交互模式也真是日新月異,至今我都覺得探探的擺布滑動的交互很別致。(我真不是一個合格交互,哈哈)
各類產品都想分到社交的一杯羹,包孕支付寶推出的生活圈、陌陌的網紅直播、小密圈的問題留存,無不是為了這個目的。
看著這些變革非??斓纳缃划a品,也為了不讓本身在社交這塊落伍,我就決定通過微信的「伴侶圈可見范圍」這個小細節(jié)來談談到底是什么影響著社交模式的變革,以及這個變革改變了什么。
先來說說隱私(心理)我是一個不怎么看伴侶圈的人,所以很少關注伴侶圈功能的變革。不過前陣子微信推出了關于「允許伴侶查看伴侶圈的范圍」的功能,可選擇三天或半年,我覺得還是挺「有趣」的。就連各大公眾號、知乎專欄都在寫關于「三天可見」的文章,不過多半屬于抒情類,咱作為交互專業(yè)人員,必需理性一點。
以前看到過一句話:交互設計要提供給用戶足夠的安適感,不能侵犯用戶隱私。雖然在這個時代說隱私很可笑,但不代表人們不想要隱私,兩個是差別的概念:前者是客不雅觀的,后者是主不雅觀的。
如果你去看一個好友的伴侶圈,在其個人資料欄里面,微信還展示了其「個人相冊」的小圖信息,好像在告訴你:我沒有屏蔽你哦。但是一點進去才發(fā)現,只能看到比來三天,有種赤裸裸被欺騙的感覺。(每個人都想做阿誰掌握別人資料而不被別人掌握本身資料的人。)
那么,微信為什么推出這個功能呢?是因為現在的人都開始關注內心了么?如果是真的,那這個世界會變得很紛歧樣。所以明顯不是,微信之所以推出這樣的功能,必然是基于現實用戶的操作數據為基礎的。
好比我的伴侶圈有這么一類人:每次發(fā)完內容,過不了多久就不見了,要么是刪了,要么是設置為僅本身可見了。說實話,發(fā)一條刪一條或隱藏一條,其實挺累的,這類人內心必定有很多想法,而「三天可見」這個功能正好就滿足了這類人的需求。即不消刪除也不消隱藏,還能告訴對方:我沒有屏蔽你哦。
為了探究這類人內心的真實想法,我特意問了一些人,為什么要設置「伴侶圈三天可見」?這是一個什么心態(tài)呢?
下面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回答:
「往事不堪回首,我不想讓別人看到我過去愚蠢的、秀恩愛的、殺馬特的樣子?!?/p>
「過去的都過去了,沒什么好糾結的,活在當下嗎~」
「我不需要別人的關注,連結一點神秘感挺好的?!?/p>
……諸如此類的官宣。
我們來重新解析一下上面的言論,看看他們真實的想法是怎么樣的:
「每天看著伴侶圈那些伴侶發(fā)的高大上的東西,覺得本身發(fā)的好沒品位啊,他們看到我的伴侶圈會不會覺得我 out 了,趕緊清理一波。」
「我以前發(fā)的東西好像沒什么營養(yǎng),要是被我中意的人看到了怎么辦?」
「不能讓別人了解我太多,否則我就沒了隱私了,我要讓別人覺得我很神秘很牛逼?!?/p>
……
不知道大家發(fā)現沒,這一整段內容都在傳遞一個信息:人自身的矛盾心理導致了社交的復雜化。。
開頭我就在說,現在社交模式日新月異,社交軟件層出不窮,說到底還是社交變得復雜了。微信一開始秉持的理念是熟人社交,雖然那會「附近的人」、「搖一搖」等功能熱度都挺高,但是人們對這些功能的概念其實不是很理解,簡單說就是沒玩透。
現在差別了,什么軟件都有,有些 App 是伴侶安利我,讓我看看里面的交互的,真的,看完都刷新了我的世界不雅觀。所以在這個時代配景下,微信推出的「三天可見」功能更像是為處理復雜社交做減法,根來源根基因是:好友人數的增加激化自身矛盾心理。怎么說呢?繼續(xù)往下看。
再來說說「三天可見」的利弊關系原來我以為「三天可見」是屬于伴侶圈內容「閱后即焚」類似的工作,但是仔細思考了下,發(fā)現本來這個功能并沒有這么簡單。
我們先看看伴侶圈目前的一些功能:
陌生人是否可見:未添加好友,陌生人可查看你的伴侶圈十條信息,或者完全無法查看;
屏蔽好友看本身的伴侶圈:雖然是好友,但是對方無法查看本身的伴侶圈狀態(tài);
屏蔽看好友的伴侶圈:在伴侶圈不會出現該好友的任何信息或狀態(tài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