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 TIME:2018-12-03 21:17
2017 年豆瓣進入知識付費的賽場,推出豆瓣時間,且隨著時間的推移,豆瓣時間被賦予了較高的權重。那么,豆瓣時間從誕生到現(xiàn)在,豆瓣在每一個階段是如何打造這款付費產品的呢?豆瓣時間接下來有可能在哪些方面進一步優(yōu)化呢?也許,本文可以告訴你答案。
2016 年知識付費的風吹起,喜馬拉雅、得到、分答、知乎借助這次風口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品牌辨識度。這也促使 2017 年有更多的平臺進入了知識付費的領域,豆瓣、網易云音樂、掌閱、蜻蜓fm等等,他們借助平臺上的用戶量,尋找可切入的領域,進入知識付費的賽場。
但是在上面所說的這些產品中,只有一家打出了本身的風格,那就是豆瓣出品的“豆瓣時間”。它內容定位清晰、選品明確,以此將自身與市面上其他產品區(qū)分開,那么,豆瓣又是如何打造這款內容付費產品的呢?今天就跟大家來一起聊聊這款有潛力成為文學藝術領域的“得到”的內容付費產品,我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:
1. 內容引入思路拆解
2. 產品迭代路徑
3. 運營思路分析
4. 定位及模式破解
5. 未來猜想
一、內容引入思路拆解
對內容付費產品來說,內容、產品、運營三者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無疑是內容,這是把用戶留在產品內的根基,因此內容引入的思路對知識付費產品的走向至關重要。
在豆瓣時間上線前,縱不雅觀市面上主流的內容付費產品,分為兩類,一類是拓展全品類,代表產品有喜馬拉雅、蜻蜓fm;另一類是偏重經管、科技、個人成長類,代表產品有得到、知乎live、分答等。那么豆瓣在推出本身的內容付費產品時,它的內容調性又該是怎樣的,才能在市場上占據本身的位置呢?下面我們先來看下豆瓣時間上線至今都推出了哪些付費內容:
圖 豆瓣時間上線至今付費內容匯總
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,從 3 月 6 日第一個付費內容“北島和伴侶們的詩歌課”上線至今, 5 個月過去了,豆瓣時間共上線 10 個付費內容;品類集中在文化、藝術、生活、心理領域;出品方有豆瓣時間,有第三方內容生產方;主講人分為兩類,一類是領域內的大家,好比北島、白先勇,一類是豆瓣人氣作者,好比七七;付費內容的載體以音頻為主,圖文為輔。
從品類上來說,豆瓣時間上線內容的品類,不但與豆瓣自己產品調性、已有用戶的偏好吻合,并且將本身很好地與市面上其他內容付費產品區(qū)分開來,目前市面上還沒有一款內容付費產品偏重于文化藝術領域,豆瓣時間填補了這部分空缺。
從出品方上來看,豆瓣策動了自身的內容資源優(yōu)勢,談妥了廣西師大抱負國下的“看抱負”,中信下的“中信美術館”,以及活字文化等文化創(chuàng)意機構來進行內容的孵化生產。
在內容主講人選擇上,前期品牌建立期,主要選擇在各領域知名度極高的主講者,品牌逐漸打開后,開始引入專業(yè)但知名度有限的主講者,以及豆瓣已有的相關領域的紅人。
通過以上拆解分析,我們大致可以梳理出豆瓣內容引入的思路:專注于打造文化藝術領域付費內容,內容源可以是豆瓣時間孵化,也可以是第三方平臺提交選題進行孵化,主講人需在專業(yè)領域有必然知名度,最終內容由豆瓣時間獨家進行分發(fā)。
二、產品迭代路徑
在上一小節(jié)中,我們提到,豆瓣時間的內容載體以音頻為主,圖文為輔,大部分內容用音頻來承載。這些早已在豆瓣上具備的功能,又是以什么節(jié)奏被移植到豆瓣時間這款產品中來的呢?接下來,我們就來聊聊豆瓣時間在豆瓣內的產品迭代路徑,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:
1. 探索期的MVP驗證
2. 核心角色及流程
3. 產品迭代路徑及結構解析
1.探索期的MVP驗證
豆瓣時間上線初期,在豆瓣內并沒有固定的承載入口,僅僅是通過首頁的瀑布流以及主講人的廣播給予了曝光。這說明在產品上線初期,豆瓣在利用現(xiàn)有流量和用戶群進行內容付費在豆瓣平臺的可行性MVP驗證,驗證對于內容付費這種模式,以及選擇的內容品類,豆瓣用戶是否有付費意愿,這是對消費端需求進行驗證。
圖 初期的用戶參與流程
而通過前兩期內容的上線時間,我們可以看出豆瓣時間前期的驗證階段準備了兩個付費內容,別離是北島和白先勇兩位專業(yè)領域大家的音頻節(jié)目,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豆瓣對豆瓣時間這款產品的高期望,引入的內容都是名家名作,而從最后豆瓣官方披露的上線一周專欄數(shù)據,豆瓣時間沒有辜負其期望。至此,從數(shù)據層面來看,豆瓣時間的MVP驗證基本通過:
圖 豆瓣時間上線一周數(shù)據
2.核心角色及流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