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實話,社交電商的火爆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偶然的。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,所謂的社交電商其實就是微商的代名詞而已。但是,就是這樣一個看上去毫無新意的存在卻突然火了起來,不僅巨頭們參與其中,資本同樣也來攪局。
阿里、京東、蘇寧等電商巨頭都在將社交電商看成是重點發(fā)展的對象,投資機構(gòu)同樣下足了血本在社交電商身上不斷進行布局。雖然從表面上看,社交電商非?;鸨?,但是,在這片火爆的市場下面其實早已經(jīng)是暗流涌動。
單純地依賴資本和流量,缺少了對于用戶需求的精準(zhǔn)把控,還有對商品質(zhì)量的提升,即使是再火爆的社交電商說到底都不能算是創(chuàng)新性的東西。所以,當(dāng)社交電商不再與巨頭、資本牽連,退潮和落幕將會是一種必然。遺憾的是,人們并未真正意識到社交電商市場正在發(fā)生的這種轉(zhuǎn)變,而是抱著不同的目的投身其中。
有人為了用社交電商來融資;有人為了用社交電商來賣貨;有人為了用社交電商來布局……無論怎樣,社交電商都是被當(dāng)成是一種工具來看待的。當(dāng)社交電商被當(dāng)成是工具的時候,其實已經(jīng)變了味兒。因為工具這種東西是可有可無的,特別是在現(xiàn)在這樣一個概念頻出的時代,工具本身的可替代性其實是非常強的。
沒了社交電商,我們可以用大數(shù)據(jù),可以用量子計算,可以用區(qū)塊鏈,可以用AI的概念替代。相比較社交電商,這些新技術(shù)、新概念的吸引力或許更強一些。所以,對于社交電商的工具性的定位并不是什么好的想法,相反還會把自己帶入到進退兩難的境地里。
另外,社交電商本身其實并沒有太多的含金量。正如很多人認為的社交電商是微商的代名詞一樣,僅僅只是將“社交”與“電商”進行結(jié)合,忽略了更多深度的改造,所謂的社交電商說到底依然是電商模式的流量套路。試想一下,如果社交電商無法再給那些入局者獲得流量的時候,又有多少人愿意為它搖旗吶喊呢?
所以,淪為工具和流量傀儡的社交電商或許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,同樣注定了它必然會陷入到洗牌的困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