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天,大家伙嚷嚷著要來一趟年中旅游的想法,被我司老板小花以“只聽過年終、沒聽過年中”一口回絕了。
年中旅游沒有也無妨(然而并不是),但年中總結一定要有,不然怎么對得起已經過半的2017年。
新品牌們的諾言兌現了幾成?
本月3日,賈躍亭夫婦及樂視系3家公司12.37億資產被司法凍結的消息一出,瞬間擊起千層浪。
之后數天,從公司股票延長停牌,到賈躍亭發(fā)布公開信,承諾“會把欠款全部還上”,再到昨日其辭任樂視網所有職務,總部門口的討債人躺了一地——
賈躍亭以及樂視的新聞始終高居各大網站、APP的頭版頭條。即使雙宋自曝婚禮將至,李彥宏大秀百度無人駕駛汽車而被交警部門盯上,都未能撼動其位。
眼看他起朱樓,眼看他宴賓客,眼看他樓塌了。“紅頂商人”搖搖欲墜的故事,既上得廳堂、又下得田間地頭,也難免廣大吃瓜群眾會如此津津樂道。
說起來,如今處在夢碎邊緣的新品牌并不只樂視汽車一家。由賈躍亭投資、此前一直被傳缺錢的Faraday Future多少會受到些影響;漢能汽車因沒有獲得融資也許久沒了新動靜;繼4月iS6預售后,奇點汽車官網也僅更新過一條沈海寅參加論壇的新聞。
當然,上半年里,逐步兌現諾言的新品牌也大有人在:
蔚來汽車陸續(xù)發(fā)布了電動跑車EP9、電動SUV ES8,又繼江淮之后,在傳統(tǒng)整車制造領域找到了第二個合作伙伴——長安汽車;
車和家正與法國分時租賃運營商Clem合作,計劃以車和家的SEV為基礎,在法國的三個區(qū)域開展共享出行服務。
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,在經過時間的沉淀之后,是一命歸西,還是成就經典;實則裸泳者,還是實干派,從下半年開始,逐一見分曉!
出行市場大變局
眼見著易到發(fā)布股權變更公告,與撕扯了兩年之久的樂視分道揚鑣,讓我想起了《大敗局》里的一段話——
“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家在幾年乃至十幾年的經營歷程中一帆風順、從來就沒有遭遇過挫折和失敗的企業(yè),那么,要么它是上帝格外呵護的異類,要么它根本就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泡沫?!?/SPAN>
只是,面對不可遏制的投資、擴張沖動,和國內時刻都在上演企業(yè)崛起大戲,易到為這次挫折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過慘重。
從2015年5月,樂視以70%股權入主易到,到資金危機和司機提現風波爆發(fā),再到創(chuàng)始人周航與樂視反目,創(chuàng)始團隊出走。說句不好聽的,易到是被樂視給耽誤了。
而出行市場早已在它迷失方向的兩年時間里,發(fā)生了一場大變局。
滴滴與快的、又與Uber中國合并后,網約車大戰(zhàn)基本塵埃落定。并且隨著史上最嚴的網約車新政的制約,大量資本開始尋找新的“風口”。
今年上半年,風口上的“共享單車”市場從萌芽期,發(fā)展成市占30%的ofo和57%的摩拜單車間的巨頭之爭。而隨著末尾淘汰,已經有悟空單車、3Vbike相繼退出市場。
另一邊,汽車分時租賃聲量不高、盈利前景不明,卻也進入群雄逐鹿時代,即行car2go、EVCARD、盼達用車、GOFUN出行等嶄露頭角。
在未來的日子里,即使完成二次易主,易到也很難好過。
吳曉波以為,失敗是后來者的養(yǎng)料。
如今深陷亂戰(zhàn)的ofo、摩拜、EVCARD們,能從易到的失利中悟得多少我們不得而知。但可以確定的是,出行市場的現有格局正在被改寫。
不過,從我們小老百姓的角度來看,這是好事兒。網約車+汽車分時租賃+順路拼車+出租車+公交地鐵+共享單車,對于出行,我們有了更多選擇。
SUV成最后救命稻草
2016年,尚且有MPV和SUV一同支撐市場大局。今年上半年,MPV細分市場進入洗牌期,加上轎車板塊“跌跌”不休,如今只剩SUV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。
以自主品牌車型寶駿510、哈弗H2,合資品牌車型XR-V、繽智為代表的小型SUV,在年輕消費者第一輛車的購買需求下,熱度不減。
長期以來備受追捧的緊湊型SUV,自不必說。
隨著消費升級和二次置換需求的增加,中型SUV也逐漸成為香餑餑。從冠道到探界者,從UR-V到柯迪亞克,都在瓜分領地。
不過,“大廈將顛,非一木所支也”。由官降開啟的價格混戰(zhàn)還是在年中爆發(fā)了,且有愈演愈烈之勢。
這也是為什么眾多自主、合資品牌都在力求突破,找尋不同玩法的原因。
7月1日開始實施的《汽車銷售管理辦法》真能如汽車流通協(xié)會秘書長肖政三所說“激發(fā)汽車消費活力、刺激汽車市場保持增長態(tài)勢”?
我認為,現階段看,形式大于意義。
合資品牌還能這么玩兒?
上半年,大眾集團在合資方面動作頻頻。
先是奧迪曝出將和上汽聯手建立第二家合資公司,欲成為豪華品牌中第一位左擁右抱的主兒。
奧迪、一汽、上汽這場宮斗大戲有多精彩,在這里就不細聊了??傊M管“正室”一汽-大眾奧迪和其經銷商通過多種方式宣示主權,使得項目暫時擱置,但奧迪與上汽世紀牽手的計劃也并未因此動搖。
接著,一個半月前,在江淮的公告中,我們又見大眾集團身影。這一次是大眾和江淮合資生產純電動乘用車的項目獲得了發(fā)改委審批。也就是說,第三家大眾合資公司正式成立。
一個月后,相關部門在發(fā)布的《外商投資產業(yè)指導目錄(2017年修訂)》中特別強調,與中方合資伙伴聯合兼并國內其他汽車生產企業(yè),或者建立生產純電動汽車整車的合資企業(yè),可不受兩家的限制。
大眾儼然成了吃螃蟹的第一人。而大眾集團的這兩次大動作,也將給其它品牌做出示范。面對合資限制的有條件放開,合資品牌有了更多玩法。
只是,合資成功,就代表著能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嗎?想借著上汽之手,扭轉官車形象、抵御奔馳、寶馬阻擊的奧迪,與江淮攜手、各取所需的大眾,就真能如愿多分一杯羹嗎?
未必。
自主如何治療品牌贏弱?
對于“向上走”這件事,自主品牌從來未曾放棄過。只是今年上半年,這一愿景在成為可能。
雖說吉利博瑞已沒有了當初的風光,但廣汽傳祺GS8卻很好地扛起了自主品牌沖擊高端的大旗。作為自主品牌中首款挺進20萬元區(qū)間的中型SUV,萬輛左右的銷量已經足以贏得喝彩。
另一邊,長城的WEY和吉利的領克也在高端化的道路上初見成效。
有母品牌長城撐腰的魏派VV7已經上市,極其不愛與媒體打交道的魏建軍親自站臺,頻頻在電視廣告中亮相。
和魏派VV7同期發(fā)布的LYNKCO首款準量產SUV領克01,也將于7月在張家口的新工廠投產。
除了“向上走”,受益于國家政策,自主品牌還在“走出去”。吉利收購寶騰汽車以及豪華跑車品牌路特斯,廣汽正在籌備北美研發(fā)中心,且宣布2019年前進入北美市場。
路子不同,但目標相同。銷量上去了,份額做大了,錢賺著了,到了該根治品牌贏弱這一癥結的時候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