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有一篇文章大致將新媒體運營的工作拆解成:刷朋友圈、刷微博、看段子、看后臺、編文章、搞推送,對了,還有噴行業(yè)現狀。
上述行為都存在,但是親身經歷告訴我,他說得太簡單了?,F在我就把那幾個行為動詞,補充完善一下,夾雜了不少自己的看法思考。全文略長,正文7500多字,4個詞涵蓋就是:數據、選題、排版、推送。
一、上班前10分鐘的都用來看數據
1、分析數據哪些數據?都有什么用?
進入后臺首頁,很直觀的有4組數字出現在你眼前:新消息、新增人數、總人數、留言管理(原創(chuàng)號并開通留言功能才有)。
正常來說,上述4個數據的變化幅度取決于兩方面:
第一,昨天的推送;
第二,往日優(yōu)質推送帶來的轉化。
著重分析兩大塊內容:用戶數據和圖文數據。
① 用戶數據
這塊主要分4個:新關注人數 、取消關注人數、凈增關注人數、累積關注人數。
新關注人數——絕大多數是前1天文章帶來的轉化,實際上有小部分是2-3天內文章帶來的邊際效應。
累積關注人數——正常來說都是上升,如果呈現下降趨勢,那你現在就處于“負運營狀態(tài)”。如果“負運營狀態(tài)”是短時間的現象,可能是選題出了問題,那就馬上調整選題方向,甚至找用戶私聊詢問真實感受。
② 圖文數據
這塊也是4個數據:圖文頁閱讀次數、原文頁閱讀次數、分享轉發(fā)次數、微信收藏人數。
圖文頁閱讀次數——也就是閱讀量。如果你是做品牌類的,那最應該關注的就是閱讀量,畢竟最基礎的需求就是露臉、曝光。建議重心在這的人好好研究下起標題,但是別做出格的標題黨。
原文頁閱讀次數——就是點擊一篇文章左下角的閱讀原文的次數。這個數據很考驗用戶的粘度以及本篇文章的內容質量。現在閱讀原文多是自家商品的鏈接,此數據可查閱“商品”的瀏覽量,如果你是找自媒體投廣告的甲方,那這塊也是供參考的數據之一。
分享轉發(fā)次數——代表著文章的質量。曾有說法,文章標題決定打開量,文章內容質量決定轉發(fā)量(包括好友轉發(fā)和朋友圈轉發(fā)),而且標題和內容互相影響。
微信收藏人數——考核文章的實用價值。如果你是要出干貨類、工具類,教程類的內容,要側重這個數據,不要被和的閱讀量。畢竟像我這樣,遇到好東西收藏是肯定的,轉發(fā)的人,不是少數。
但是3個非常用數據,在某些方面更值得我們關注。分別是:
文章轉載量——代表在媒體或行業(yè)里的曝光量。
閱讀和增粉比、閱讀和轉發(fā)比——更深層考核用戶的穩(wěn)定性。
推薦這篇《一篇文章發(fā)布后,重點分析哪些數據?》,是5個月前的文章,但是里面的一些思考,還是有借鑒意義。
2、數據整理出來能干什么?
① 自己心里有數,領導查起來也方便
通過看數據,能很清晰直觀地判斷出一段時期內,自己的工作效果。比如今天我翻了這一年的用戶增長數據,得出一個結論:我選題不夠準和狠,因為在我獨立把控期間,沒有那種爆發(fā)式的增長,也就是沒有爆文。
除此領導是需要數據的,一般來說是據此來考核績效。每天整理數據,他要得時候能夠快速反饋,即使數據本身不好看,也算是執(zhí)行力強的表現。
② 會議報告;當做文章素材
不論是年終匯報,還是打算通過數據寫一篇工作反思、行業(yè)體會都是必備的。
③ 用數據來改善現有的工作
選題、排版、留言、互動等一系列的行為都會產生實際數據,同時這些數據能夠指導前面工作內容和形式的調整。如果同一選題系列的文章閱讀反饋是呈下降趨勢,那勢必要有針對性地做出調整。原則就是四個字:揚長避短。
二、最苦逼的是定選題
1、選題方向最起碼要考慮折4個點
① 從用戶需求本身出發(fā)
拿自己舉例,我們很大一部分用戶都是做新媒體運營的,想想這樣的群體需要什么?不外乎新媒體運營、編輯最基礎的技能,比如排版配圖、編輯技巧、標題修改,往外延伸一些就是文案策劃、用戶運營、廣告創(chuàng)意、營銷技巧。
但是就插坐來說,上述的內容一般只會存在于二、三條的位置。那頭條放什么呢?老板的要求是“有厚度”,到我這個執(zhí)行層面大致有兩個方向的選擇:
一是有信息量、前瞻性可以幫助年輕人開拓眼界的商業(yè)管理類文章。比如馬云、劉強東、陳春花的演講或者理念,再如一些值得模仿學習的商業(yè)案例,比如星巴克的營銷案例、杜蕾斯的創(chuàng)意文案。
二 是能夠引起大家思考并且有真情實感灌輸在里面的內容。之前和老板聊過,什么樣的文章才是雞湯?大致觀點是:只有情緒的是雞湯。重點是“只有”。 然而,當我們迷茫懈怠的時候,確實是需要一些激勵和情緒來幫助我們跨過那個坎。N多年前的哲學課本上有寫道:積極發(fā)揮人的主觀能動性,能……
② 從己方的產品需求出發(fā)
特別是做企業(yè)號的,要很明確這點,為什么“很久以前”總是發(fā)優(yōu)惠活動信息?為什么“ZARA”發(fā)今夏最流行的連衣裙款式?
③ 企業(yè)價值觀的輸出,要定一種調性
參考“萬達”公眾號發(fā)王健林發(fā)言、萬達工作法,除此,還有“經緯創(chuàng)投”的“經緯低調分享”。一個直接,一個委婉,根據自身水平,去借鑒嘗試。
④ 熱點可以有,品質不能丟
追熱點講究緣分和節(jié)操,如果滿足上述三點,那就是緣分。如果任意第一點都不滿足,還去強蹭熱點,那就是無節(jié)操。
我們自己判斷一個熱點追不追的時候,會有這么一個考慮:等這個熱點過了,我準備發(fā)的這篇東西,還有沒有值得學習、參考、領悟的價值?通常這么一想后,就沒那么糾結了
2、選題標準如果用一句話來說……
基本要求就是常說的“九字真言”:看得懂,學得會,用得上。
然后還有兩個追問:有沒有厚度?有沒有可讀性?
前段時間專訪峰瑞資本的陳鳴老師,我聽到這么一個答案,覺得這是個相當高的標準,分享給大家共勉:
我和團隊定的內容標準就是,如果我們出書了,這篇微信文章你愿不愿收進去,你愿不愿意把你的名字放上去?
3、細分選題渠道再深挖
① 新聞要開始看了,習慣慢慢培養(yǎng)
鳳凰網、網易新聞、今日頭條、一點資訊等新聞類的網站門戶要留意??词裁??看頭條,了解重大事項;看標題,學習標題技巧;看自己行業(yè)動向,跳出工作細節(jié),有個全局觀。
② 每日必點垂直信息網站
這些網站入行以后,就不是秘密了,他更像同行的交流和給自身展示的平臺,面對的用戶是行業(yè)人士,所以內容也相對優(yōu)質。
舉幾個典型的例子,如果你是搞創(chuàng)投、股權的,那36氪是不是常備著?如果你是做科技產品的,那極客公園沒少看吧?再者說商業(yè)資訊的虎嗅、聚焦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i黑馬。
這些比較大眾的網站屬于那種“別人都在看,你不看就輸在了起跑線”。但是從這獲取的內容都是二手的,如果同樣是轉載,在時效性上沒辦法領先同行太多。所以要主動去找一手的信息渠道。
③ 一手的信息來源——文章作者
通常垂直類網站的內容都會留下作者的信息,按照之前經歷來判斷,超90%幾率能夠追溯到作者的個人公眾號。從那些平臺上篩選出一些優(yōu)質的作者,去關注他們本身,了解他們的水平、方向和調性,并且嘗試建立穩(wěn)定聯系,便于以后的交流與合作。
看到一篇好文章,順手去關注原作者,就這樣一個簡單動作,100人里面有50人能做到就不錯了。再進一步去分析作者的公眾號這一步驟,又刷掉一半兒人。
剩下的25個人里面,你還能嘗試做些什么?比如多參與留言互動,再比如給他挑毛病、提建議(同樣作為運營者,我是很吃這一套),你做得越認真,那你在剩下的人里越突出。
等你成了100個人里面最特別的那個時,你對作者的觀點和認知,自然超過行業(yè)的平均水平。
4、人少的話,選題會要不要開?怎么開?
選題會還是要開的,哪怕是只有一個人,你也得在紙上劃拉劃拉,腦海中兩個小人打個架。
兩個人或者以上就有必要開個小會,把各自想法碰一下。理清各自的職責,做好分工,定好時間。人數要是有一定規(guī)模后,建議固定個時間來做,比如周末或者周二。
關于選題溝通中,強調兩個注意點:
① 切勿輕易打斷他人的選題思路
等對方都說完后,充分理解意圖后再發(fā)表自己的看法、建議??梢岳斫鉃樽鹬?,更實在的是避免自己的主觀臆測,打斷隊友的節(jié)奏,提高時間成本不說,自己還鬧笑話。
② 會議結束,必須要下決定,不論選題質量高低
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,大家思想火花碰撞了半天,結果沒有明確的決定進入大家的腦中,導致后期的選題落地遙遙無期。這種情況用不著幾次,大家積極性就會被消磨殆盡。
5、申請授權的正確姿勢和快速方法
① 避免版權糾紛,提前消除隱患
誰都知道,但是真正重視的沒多少。我見過不少類似這樣的言語,“我體量還小,沒人關注”、“作者不會閑的蛋疼,費時費力舉報我吧”、“我看到別人發(fā),我也發(fā)了啊,他也沒注明來源啊”、“網上看到的,我不知道作者是誰”。
這些套路你做個人號的時候,還能用來給自己喊冤,等你做得是一家企業(yè)號的時候,一切逃避不負責的行為都是給企業(yè)抹黑。這種行為,不但會給其他同事帶來額外的壓力,公司還需要花遠超成本的物力、財力去解決版權的事情,典型得不償失。
② 準備好標準話術
目的就是節(jié)約雙方的時間,提高效率,凸顯專業(yè)度。簡單清晰地表達出,我是誰,目的是什么,再留下聯系方式。
如果是第一次和對方聯系,建議補充兩個信息:
第一,我能為你帶提供什么價值;
第二,我會怎么對待您這篇文章。
舉個例子:
您好,我是微信公眾號插坐學院(ID:chazuomba)的編輯一番(ID:XXX),申請白名單授權轉載您的文章《XXX》。
我們會在文首注明來源公眾號和作者等信息,文末附上公眾號二維碼和推薦語。
我們對內容有著很高標準,而且有XX萬高質量用戶,會給您帶來不錯曝光量和用戶轉化。
③ 常見獲取授權方法
文章中有明確給出轉載格式;
公眾號后臺留言轉載需求,苦等回復;
公眾號有設置“轉載”關鍵字回復;
菜單欄里有明確的轉載聲明或者“聯系我”;
如果上述列舉的現象都不存在,那選擇用更直接的方法——去原文章下留言(僅限于開通留言功能的)。通常來說,這種效率比后臺留言等回復要快得多。
如果沒有留言功能、后臺也沒有明確信息,那只能通過作者的姓名等蛛絲馬跡去其他平臺尋找,常見的有微博、知乎、豆瓣。
三、編排過500篇圖文,有了這些體會…
500是很克制的說法,算上沒發(fā)的差不多也超800篇了。很清晰的感受到排版和編輯是完全不同的2項能力,但是現在整個行業(yè)的專業(yè)度,還達不到完全細分這2個工作。
我入職的時候是零基礎,老板給我提了一個標準:什么也別想,先做3個月,排100篇圖文再說。
實際情況是2個月完成目標,收獲更多得不是排版更快更好看,而是編輯文章給我?guī)淼母哳l次的思考、認知。
1、編輯,對文字的二次加工
在這點上,傳統媒體從業(yè)者(比如記者)的專業(yè)水平和積累,不是咱們做個公眾號、發(fā)幾篇文章就能相比的,特別是像我一樣半路出家的新媒體編輯,一定對同行前輩抱有敬意,并時刻學習。
關于編輯操作流程是按照字、句、段、篇這個順序來的。
① 字——文字校對,基礎中的基礎
你們知道每次看到有留言指出文中錯別字的時候,內心是多矛盾嗎?一邊厚顏無恥地說“那是我留給大家的彩蛋”,一邊內心早就“握草!怎么又沒檢查出來”。不過,當知道有人用心讀我們發(fā)出去的文章時,還是很有成就感,即使自己只是個加工的。
② 句——疏通語句,表達完整
特別是一些演講類、采訪類的文章,需要調整語序、去掉一些多余的語氣詞。
③ 段——理清邏輯,畫出框架
從用戶的視覺體驗考慮,最簡單的表現形式就是將作者兩屏幕長的段落,按照原意,拆分多段。不要出現手機密密麻麻一屏幕全是字,連個空行留白都沒有。
從用戶的理解體驗考慮,需要通過段落的劃分,將文章的邏輯框架表現得更加清晰,總結小章節(jié)的核心,凝練出來標題,內容邏輯允許的話給出一、二、三、四的排序更好。
④ 篇——統覽全文,提煉核心
如果我讀完一篇文章,卻不知道有哪些案例是值得學習的,哪些技巧是方便實用的,哪些角度是激發(fā)思考的,哪些工具是即學即用的,如果連其中的一條價值都挖掘不到,那怎么敢推薦給關注你的用戶去看?
收獲和反思:
編輯這一步驟,除了細化了邏輯思考,還鍛煉一種理解轉述能力。就好比在作者思維和用戶思維中鋪設一條高速公路,減少閱讀前進中的障礙。
可能作者發(fā)出的一篇文章里,10%是沒有信息量的自夸,10%是盈利性質的推廣軟文,有10%是沒有什么卵用的口水文,那要做得就是把剩下70%的有價值的內容,清晰、準確地傳達給用戶。
當然,能同時對用戶和作者負責是最好的,但怎么均衡三方需求和利益,是個比較深的學問。從一個編輯角度出發(fā),不扭曲作者的原意,幫助用戶更快、更準確的理解有價值的內容即可。
2、 排版就是看外表,臉干凈就好
排版也是一樣,看重的是審美能力,畢竟絕大部分人都不是設計領域的,你的排版能照顧大多數人的審美要求即可。
就好比第一次見面,把臉洗得干干凈凈,衣服穿得整整齊齊,至少不會感到厭煩。如果再畫個淡妝,那看起來是否舒服多了?
如何給你的排版畫個淡妝?在審美認知上,提供不了太大的幫助, 能給得建議就是多翻翻雜志和那些做得好的公眾號。但是在這可以提供3個具體實操的方法:
① 掌握這4個數據,成功一大半
字體、顏色、行距、邊距才是排版的基礎元素,而不是那些花花綠綠的特殊格式。
字體要不大不小,顏色要不深不淺,行距要不高不低,邊距要不寬不窄。這里到處是留白的學問,聽起來上述都是廢話,但我們確實是按照上述要求,一次次試驗出來的。
下面是我們現階段常用的格式參數,給大家做個參考,直接拿去用也無妨:
15號字體
4F4F4F
1.75倍行距
1倍頁邊距
經常有人夸我們插坐學院的排版看起來舒服,秘密就在這了。上述4個參數就已經能讓圖文的整體版面,看起來整潔、舒服。
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,仍然需要根據文章內容不斷調整優(yōu)化,比如引用名言的時候字體要不要調???小段落標題折行時,行間距要不要調大?漢字能不能用斜體?(有說操作系統現有的斜體都是為英文準備的,到目前并沒有給中文漢字設計斜體的參數)
② 文章配圖多是錦上添花,把握分寸更重要
除非是文章中涉及到的必要數據,需要圖片來解釋說明。那其余情況中,涉及到的圖片起到的作用都是錦上添花。
首先明確一些基本原則:
圖片要清晰,像素渣的圖不用;
圖片的色系、大小、形狀要盡量保持統一;
數量要克制,不能抱著圖片能緩解文字壓力的心態(tài),然后為了加圖而加圖,要知道再契合文意的圖片,也會打斷用戶的閱讀節(jié)奏;
關于圖片網站,很久以前推薦過很多,比如《微信編輯沒有高逼格兒GIF動圖?送你13個網站,拿走不謝…》、《運營微信,如何配圖?送你14個高清圖片網站》,但是這些網站正確是使用方法是閑暇時搜一搜,分類整理到自己圖片庫。
如果你很著急編輯一篇圖文,而想通過這些網站去搜圖,那你的時間基本上會浪費在眾多網站的切換之中,因為可選擇的太多了。
正確的做法是選中其中一個比較熟悉的網站,去深挖,圍繞著文章主題不斷嘗試換關鍵詞去搜索。比如我現在只用500px和百度(以后會針對圖片版權問題,單獨說下)
③ 3款常用編輯器和背后特點
秀米編輯器
特點:樣式豐富多、自由搭配性強、版式細節(jié)可調整
延伸:秀米還是側重于審美這塊,升級到2.0后,版式的數量和搭配方法也大幅度提高。他的微信公眾號推送了大量的配色方案,也會出一些排版教學視頻。推薦大家去翻一翻。
135編輯器
特點:附加功能多,比如自動排版、查詢替換
延伸:135的業(yè)務開展的更為廣泛,涉及到微信營銷、漲粉的一些合作。他的公眾號會出一些新媒體行業(yè)的實操干貨,篇幅不長,但勝在有用。
i排版編輯器
特點:版式簡潔、推出企業(yè)訂制服務
延伸:i排版走得的“版式+運營”路線,即提供版式搭配微信運營知識。旗下是一個訂閱號輸出運營知識和一個服務號推送產品信息。
我基本的操作還是在微信自帶編輯器里面,特點是相對于上面推薦這3個,相對穩(wěn)定。即便這一年時間也出現三四次大面積的bug。
拿出6小時時間磕出1個屬于自己的標準模板:從上面3個編輯器中,分別挑選出適合自己的樣式,在微信后臺中組合成完整的模板,以后的圖文直接套用即可。
四、預覽十幾遍,推送再點贊
1、多一次預覽,多一次改善
① 封面:夠清晰、不刺眼、有感覺
夠清晰——封面對清晰度的要求,比內文更甚。
補充個細節(jié)知識:微信上傳圖片的時候,JPG格式的圖片壓縮會很厲害,可把圖片格式更改為PNG、GIF再上傳。
但是要知道,清晰度的提高,伴隨著質量的增大。如果圖文中圖片數量較多,勢必會拖長加載速度,從而影響文章的閱讀體驗。而且,用戶閱讀一篇文章的流量成本,也在無形之中增加了。這也是一種均衡的哲學,對于圖片的要求要有舍有留,或者直接建議WiFi下觀看……
不刺眼——不要出現很明亮蒼白的圖片,或者圖片顏色反差很強烈的情況。這種情況就要找一些能讓人安靜下來的圖片,黑色系或者灰色系都比較合適。
有感覺——標題和封面能起到搭配、呼應的作用。一圖勝千言能在這里體現,是最好不過了。
② 標題:不要超2行;符號、表情要慎用
不要超兩行——如果你不想精心挑選封面,一大半兒都被標題文字遮擋?。蝗绻悴幌敕窒淼脚笥讶?,標題露不全導致用戶看不懂;如果你不嫌丑……
總之,需要錯頻次刪字改字、調整順序,起標題的能力往往在這里大幅度提升。
符號、表情要慎用——&@#¥這種符號就不要出現了。
“【】”就沒有“[]”效果好(切換了大小寫);
“[]”就沒有“ [ ] ”效果好(左右中各加了空格);
emoji表情也少用,像 😈💓🈹🔯💚💙🈲 這類的就忍痛放棄吧,即使他們很吸人眼球。
③ 別放棄最后整體校對的機會
自己當做一個挑剔的用戶,從頭到尾過一遍。自己都覺得不順眼的地方,要勇于去修改。如果為了一時的省勁兒,懶得修改就發(fā)出去后,后期要費勁兒的地方更多,而且還要忍受吐槽。
條件允許的話,讓其他同事幫你看幾遍,有些問題會因為自己太熟悉而忽略。原則是聽取他人的意見,但也要相信自己的專業(yè)性。
2、點擊“群發(fā)”,松了口氣,然后呢?
① 群發(fā)的時間需要固定嗎?
行業(yè)早有閱讀高峰期的說法,自己也檢測過,數據趨勢確實是那樣。高峰期背后依托的是普遍用戶的閱讀習慣,如果在這個時間段推送文章,比如21:00-22:30里面選擇一個固定時間點推送,即配合了用戶的習慣,又體現出自己的專業(yè)性、敬業(yè)心,何樂不為?
但是要明確:發(fā)比不發(fā)好,早發(fā)比晚發(fā)好。
固定時間發(fā)送,前提是能夠提前準備好內容,如果過了固定的時間,都快到12點了,那還發(fā)不發(fā)?按照我們之前的做法是,發(fā)。
深夜推送肯定會打擾到用戶,但是如果你的質量足夠好和真誠,給用戶道歉解釋一下,他們會看在文章質量上原諒你的。比如,今天這篇……
② 盯著前10分鐘的數據
平時推送完后,我會觀察之后3分鐘、5分鐘、10分鐘的數據,從而判斷這篇文章的喜好程度,然后反思文章的選題方向。如果平時整個推送流程是穩(wěn)定的,那這個數據預測是比較準確的。
當然也會遇到一些特殊情況:撞上熱點,朋友圈的刷屏事件會吸走大部分流量,造成選擇性從眾;微信后臺bug,部分用戶沒收到推送,這事兒有時候發(fā)生了你都不知道;還有最常見的就是偏離正常推送時間,比如今天……
③ 新用戶、老用戶、深度用戶
用戶的留言是第一手反饋信息,特別是近期互動留言較多的用戶,這類多是新用戶,剛關注你的公眾號,新鮮感會促使他主動發(fā)表自己的讀后感。
新用戶可能并不了解你過去的內容調性,正是因此,他們也是最能提出“非常規(guī)性”的建議。
還有兩類用戶需留心關注,一個是平臺老用戶,可以根據關注時間、留言互動次數來做個判斷。昨天看到一個關注時間比我入職都要早的老用戶的留言,那個感覺很是激動。
另外一種更好辨別,就是有深度或者真誠的用戶,這個只要你去讀留言,自然感受得到。對于這種深度用戶,他們很重視你反饋互動的質量,需要給出足夠有分量的回復。
④ 觀察朋友圈用戶分享語,并點贊
你的朋友圈一定要有自己的用戶。留心觀察他們的分享語——代表他們對文章的真實看法或者打動他的點。根據用戶的分享話術,回到自己工作中,調整選題方向,完善用戶體驗。
“并點贊”是對老板何川在朋友圈的行為思考,很早之前就發(fā)現,他有給被轉發(fā)的內容點贊的習慣。
當時的理解只留在了“感謝”這個層面,而自己有“朋友圈不點贊”的規(guī)矩,并且不好意思給自己發(fā)的文章下留言,導致沒有發(fā)現點贊帶來得價值。
偶然一次,在朋友分享文章到朋友圈后,我針對其分享語留下了自己的看法。十幾分鐘后,朋友圈收到十幾條提醒(點贊也會收到提醒)。點開發(fā)現,是幾個我們共同的好友對那篇文章的評論。
這一下子多了幾個不同的角度和見解,而且他們還互相討論。這種有著一點圈子屬性的反饋,是之前不曾發(fā)現的。
ASO優(yōu)化服務點擊鏈接:ASO優(yōu)化服務介紹
IOS加速審核點擊鏈接://www.opp2.com/8854.html
標簽:肇慶
南昌
中山
南充
錫林郭勒盟
三亞
云浮
新鄉(xiā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