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位置 : 首頁 電商百科 抖音熱門科普短視頻對科普工作的啟示
抖音短視頻app 自從2016 年9 月上線至今,用戶數(shù)量逐年增長。2019 年1 月,抖音日活用戶數(shù)為2.5 億,至2020 年1 月5 日日活用戶數(shù)超過4 億。在“Dou+ 知計劃”推動下,截至2020 年2 月29 日,“粉絲”過萬的知識創(chuàng)作者達到9 萬個,共發(fā)布超過2586 萬個知識視頻,累計播放量超過2.4 萬億次。在抖音如此龐大的用戶基數(shù)和豐富的短視頻內容生產基礎上,開展對抖音平臺科普短視頻相關內容及用戶情況的研究,有著重要的現(xiàn)實意義和價值。
參與式網絡領導的知識傳播仍然有廣闊的發(fā)展前景
科普有條件成為承載知識傳播的重要支柱
這將是科普事業(yè)和科普工作者的時代際遇
熱門科普短視頻的內容特征
表 2019 年年度熱門視頻排行榜TOP10
1. 即時化
短視頻時代,信息從長形式向短形式變化,這使得科學傳播更加即時和高效。短視頻往往通過知識點的講解形式,展現(xiàn)知識最精華的部分,起到激發(fā)學習興趣的作用。即時化,也讓科學傳播的內容和場景更加生活化,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和分享科學知識。
2. 人格化
在抖音平臺上,由于“人”的可見,受眾對人本身的關注不斷提升。這帶來的一個影響是:以短視頻為介質的科學傳播,呈現(xiàn)出人格化的特征,科普“大V”正在成為新的“網紅”,科普者本身成為知識的一部分。
3. 通俗化
短視頻直觀和豐富的形式,讓科學傳播更加通俗化。通過立體化、具象化、場景化和趣味化,把少數(shù)人才能懂的科學“方言”,轉譯為所有人都能聽懂的“普通話”。
4. 社會化
抖音上,科學傳播從創(chuàng)作、傳播到應用,都出現(xiàn)了社會化的特征。以往的個體學習凝聚成了大眾分享和參與,科學傳播成為社會共創(chuàng)的一部分,社交也成為知識共享的紐帶。人們可以參與到共同的科學話題中,還能立刻跟著視頻動手做實驗,并拍成短視頻,分享傳遞給更多的人。
科普短視頻的獨特價值
表2019 年度十大抖音科普號
1. 點燃興趣
短視頻擅長以立體生動、寓教于樂的形式,以深入淺出的講述、直觀呈現(xiàn)的畫面,在較短的時間內展現(xiàn)知識的精華,點燃學習者對知識的好奇心和進一步學習的興趣。短視頻生活化的特質,還能讓學習者感受到知識的實用性和伴隨性,讓學習本身更加自然和自發(fā)。
2. 加深記憶
短視頻往往呈現(xiàn)一個明確的知識點,剝離多余信息的干擾,可以加深對關鍵信息點的印象。生動有趣的形式、人格化的講述,讓復雜的知識點能夠以更加通俗的方式被理解和接受。因此,無論是在專業(yè)教學場景還是自主學習場景,科普短視頻都非常適合作為科學教育的補充。
3. 開闊視野
短視頻平臺連接著不同背景的科普工作者和不同類型的科普知識,這使得抖音平臺建立起多元和有生命力的科普內容生態(tài)。這些新鮮的知識,可以幫助受眾開闊視野,從既定的知識范圍和日常軌跡中“解放”出來。此外,受到推薦分發(fā)的影響,“關注”不是信息獲取的唯一因素,使得科普內容打破傳播壁壘,觸達更多受眾。
4. 激發(fā)參與
一方面,短視頻科普具有鏈接化分享的特點。通過用戶自發(fā)和相互的分享,實現(xiàn)學習的互助與知識的擴容,并且進一步擴大科普內容的滲透率;另一方面,短視頻科普具有實踐化導向的特點。短視頻具象的呈現(xiàn)方式、快捷的跟拍分享和及時反饋的機制,能夠激發(fā)學習者參與和實踐的熱情,實現(xiàn)教與學角色的轉換,達到知行合一。
科普短視頻對科普工作的啟示
▲ 2019 年九大科普領域短視頻作品數(shù)量(單位:萬個)
第一,積極應用短視頻等新形式開展科普工作,充分發(fā)揮不同媒介載體的特點。
第二,充分結合自下而上的科普力量,進行社會化科普。
第三,遵循傳播規(guī)律,把握用戶需求,進行分眾化科普。關注面向幼兒的科學啟蒙與面向老年群體的科普等。
第四,對科普短視頻的主題進行成體系、有層次的規(guī)劃,將“碎片化”的知識點和體系化的知識框架進行結合,幫助受眾更加全面地了解該科普領域。
具體而言,從短視頻傳播角度,科普短視頻制作需要遵循“火花”(SPARK)原則,即點到為止(short)、因人而異(person)、繪聲繪色(alive)、以身示范(represent)、深入淺出(kind)。
1. 點到為止
講解做到“點”到為止,開門見山,以“短”見“長”。將科普內容劃分為結構清晰的知識點,圍繞知識點展開講述。
2. 因人而異
了解受眾特征和需求,因人而異地選取知識內容和呈現(xiàn)的方式。例如,對中老年群體而言,健康科普是“硬”需求,而通過反向的辟謠來傳遞,也許比正向的教導收效更好。而對兒童青少年群體來說,需要根據(jù)兒童青少年不同階段的身心發(fā)展需求,來創(chuàng)作相匹配的短視頻內容。
3. 繪聲繪色
運用動態(tài)呈現(xiàn),縮短想象和理解的路徑,將知識以形象、生動、有趣、立體的形式呈現(xiàn)給用戶。
4. 以身示范
短視頻天然地適合“以身示范”,尤其對于科學實驗、技術應用等科普場景。通過分解教學內容,并且按步驟呈現(xiàn),將理論知識融合在實踐過程中。
5. 深入淺出
巧用創(chuàng)意,寓教于樂,把知識具象化、場景化、趣味化。例如,通過講故事把科學知識還原到產生的場景之中;適度地用幽默和風趣作為“佐料”,調動受眾的學習情緒和興趣,知識也可以變得“人格化”。
本文摘編自《中國科普互聯(lián)網數(shù)據(jù)報告 2020》(鐘琦等著. 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21.1)一書,有刪減,標題為編者所加。
ISBN 978-7-03-066569-0
責任編輯:張 莉
本書是互聯(lián)網科普現(xiàn)況的一張“快照”,意在為科普工作者提供一份可資參考的科普數(shù)據(jù)圖譜。全書從參與式網絡領導下的知識傳播著眼,圍繞網民科普需求、科普內容供給、科普短視頻生態(tài)、“科普中國”平臺、科普抗疫行動等主題形成了豐富和深入的數(shù)據(jù)側寫,全面記述了科學經由互聯(lián)網平臺、社交媒體和自媒體涌入大眾文化的盛況。
本書適合科普工作者,以及對科學傳播感興趣的讀者參考和閱讀。
(本文編輯:劉四旦)
一起閱讀科學!
上一篇: 上一篇:抖音小店無貨源玩法,抖音小店無貨源這樣玩,簡單易上手
下一篇: 下一篇:熱門短視頻數(shù)據(jù)分析的工具有哪些?